跨越·十年:科學發展引領時代潮流
www.xpshebei.com?2012-08-20 17:35? 李曉明?來源: 我來說兩句
??? 在中國最近十年的發展道路上,書寫著四個大字:科學發展。 理論自覺 進入新世紀,中國步入發展快車道,但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矛盾凸顯期,社會進入快速轉型期,改革進入攻堅期,人民群眾政治參與進入活躍期……這些階段性特征,給一個基礎薄弱、體量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帶來了巨大挑戰。 這一時期,我黨理論自覺意識空前提高。實踐的發展呼喚科學理論的指導。2003年金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2007年黨的十七大,黨中央又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作出總結概括,科學發展觀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十年來,從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這些支撐“中國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有力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時代命題,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力指導了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 發展理念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鑰匙。 十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立足初級階段的國情,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總結概括了許多新提法、新要求。 在發展的總體布局上,2005年2月第一次提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特別是提高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問題,社會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諧社會建設正式破題。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和諧社會建設的“二十八字”方針,首次將“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納入和諧社會建設目標。 在發展方式上,這十年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把握逐漸深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決策部署,對經濟的考核由“總量”到“人均”,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特別是提出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向“轉變發展方式”,看似微小的差別,實際體現出發展理念的跨越和創新。 在這一過程中,每項發展新理念都被新的制度固定下來。首當其沖的是“綠色GDP”和“國民幸福感”,這兩大指標進入到國家統計局對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考察指標體系之中。 在當年秋天將召開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的背景下,2006年7月中旬,700多在北京居住的市民先后接到了來自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電話,“我們正在進行一項國民幸福感問卷調查,請問您幾個有關‘幸福’的問題?!?.” 2006年,北京市率先開始研究國民幸福指數統計指標體系,隨后西安、杭州等城市把提高市民幸福感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2007年9月12日,國家統計局宣布將“幸福指數”正式納入統計指標體系。國外媒體評價說,“它同時反映出中國在改革期間,政府執政理念的一種變遷。” 輿論普遍認為,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時,將群眾滿意度納入考核范圍,是各地政府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沈杰指出,作為一個致力于把人民幸福作為發展宗旨的社會而言,在發展理念、發展決策中就不能不把幸福指標作為檢驗社會發展成就的指標。建立一個全面、科學地測量人民幸福程度的指標體系,在制定發展規劃時,不僅確定GDP的預期目標,而且也確定幸福指數的預期目標。 2011年5月6日,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首次對中國的294個城市進行了幸福感指數排名。這份報告的主編倪鵬飛說,當前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理念,今年在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增加幸福感是“一個嘗試”。 2009年4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訪美,他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中講到:“今天,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使13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p> 幸福,是人們內心的追求和體驗,也體現著一個國家執政者的能力和水平,幸福指數的引入反映了中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執政理念的嬗變過程。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