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為統攬,加快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步伐 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我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的新目標新任務。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按照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要求,加快經濟“綠色轉型”,形成生態文明“綠色導向”,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綠色福利”,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率先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著力推動思想觀念先行。生態文明建設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實現物質財富發展和人的生活環境改善的有機統一,人的自身發展和自然的維護延續的有機統一。要樹立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堅持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并重,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同步,實現“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轉變。要樹立“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觀念,“生態美”是富的組成部分,強調“百姓富、生態美”,實質上就是要在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過程中,把生態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著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轉方式、調結構的主要路徑,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這方面,我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環境條件。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增強生態農產品生產能力,做大做強綠色品牌。積極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鼓勵企業建立循環經濟聯合體,推行循環型產業鏈和共生產業模式,加快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消耗強度。嚴把項目環境準入關,努力保護好生態環境。 著力解決影響群眾生活質量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這一重要論述,很有現實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我們要加快推進綠色城鎮建設,深入實施“家園清潔”行動,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和發展環境;強化水、大氣、噪聲等污染防治,深入推進閩江、九龍江等重點流域治理,綜合治理土壤污染和重金屬污染;大力實施“四綠”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強海洋、濕地、森林及沿海灘涂、入海河口等保護修復,搞好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 著力健全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物質基礎、精神驅動,更需要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這就要加快價格、財稅、金融、行政管理以及企業等改革,完善資源有償使用、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等制度,使改革這個最大“紅利”更多地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適應生態資本化和資本生態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推進生態資本市場化運作,探索實施林業碳匯交易機制,加快實施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采購。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最有力的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且應終身追究其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著力構建“人人參與、從我做起”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生態文明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共同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方方面面統一思想、付諸行動,做出堅持不懈、切切實實的努力。要加強公民生態道德教育,全面普及推廣生態文明共識,增強全民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形成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加強與生態文明理念相符的消費文化建設,建立并完善引導、激勵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的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引導社會公眾形成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的消費方式,真正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合力。(作者為中共福建省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 |
相關閱讀:
- [ 12-07]福建省新增21個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 [ 12-03]龍巖市和長汀縣入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名單
- [ 12-03]廈門南平等市縣區政協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策
- [ 11-27]張孝德:生態文明在三中全會成為落地戰略
- [ 11-21]龍巖市提升生態競爭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 [ 11-13]第六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 南安永春德化入選
- [ 11-13]從一個“必須”兩個“加快”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