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去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5%,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考核評分全省第一
(文/本報記者 王元暉 圖/本報記者 陳立新 王協云 姚凡)雖然已經入冬,但是如今的筼筜湖畔依舊郁郁蔥蔥、鳥語花香。清澈的湖水,倒映著白鷺們嬉戲的身影以及附近還在崛起的高樓。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不少人都會漫步水岸,呼吸這里帶有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氣。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透視廈門這些年的成長軌跡,“生態”的烙印清晰可見。去年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5%,而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考核評分,廈門更是名列全省第一。
回首望,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廈門的標簽和名片;向前看,生態之路,廈門的步伐將更加堅定而穩健。
生態市建設
率先全省完成規劃
在廈門的榮譽榜上,“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格外引人注目。去年,市委、市政府把再創“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同爭創“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市”一道,列為全市上下聯動的重大工作之一。而在今年召開的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動員部署暨全市環境保護大會上,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的戰略部署。
“各有關部門一定要以對國家、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大力加強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把廈門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曾多次這樣明確要求。
事實上,在生態市規劃領域,廈門是全國最早起步的一個城市,也是福建省第一個完成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城市。按照計劃,我市將力爭在2014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市,通過國家環保部組織的評審和驗收。
如今放眼廈門大地,一個個生態村、生態鎮正在加快布局,成為國家級生態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13個鎮中,翔安區新圩鎮已通過國家生態鎮命名,同安區汀溪鎮、蓮花鎮和翔安區內厝鎮國家級生態鎮申報材料已上報國家環保部,并已通過國家級驗收。此外,集美區灌口鎮、后溪鎮和翔安區馬巷鎮通過省級生態鎮命名,海滄區東孚鎮、同安區新民鎮、五顯鎮、洪塘鎮、西柯鎮和翔安區新店鎮省級生態鎮也即將由省環保廳批復命名。
在生態村方面,截至本月,我市共有49個行政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村,另有94個行政村基本通過省環保廳關于省級生態村創建工作的驗收。
流域整治
十條溪流要變“景觀河”
昨天,潺潺溪流如同一條碧綠的紐帶,纏繞著落成剛剛一年的東孚商業街。綜合治理中的“過蕓溪”,儼然成為了如今游人眼中的絕佳風景。
“過蕓溪”在短短時間內所發生的嬗變,正是市委、市政府拉開的全市溪流流域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去年12月,我市全面啟動十條溪流流域的綜合治理與景觀規劃工作,海滄區的過蕓溪,集美區的瑤山溪、后溪、深青溪,同安區的東西溪、官潯溪、埭頭溪、龍東溪,翔安區的九溪及翔安新城東坑灣至南部港汊景觀水系,位列其中。
我市的目標其實很明確——在不長的時間內,讓島外十條溪流都變身“景觀河”。按照目前已經出臺的有關規劃,對溪流的治理不光光是截污,同時還將根據水體不同的功能區劃進行防護和空間開發利用,展現和塑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濱水空間景觀,形成連接“山、海、城”的生態通廊。
除了計劃在明年3月完工的過蕓溪流域整治工程之外,我市投入1.3億元,瑤山溪流經灌口城區的風景湖綜合整治工程也格外令人矚目。有關部門的思路是,從河道整治、市政道路建設和景觀工程三大方面入手建設提升風景湖公園——將污水管網埋入風景湖兩側綠化帶下,把污水集中引入附近新建的日處理5000噸的污水處理站,并實現中水回用,用以灌溉林木。
農村環境
連片整治主體工程完工
汀溪鎮山區的半嶺村,對于不少人來說還很陌生,但這里的“海蠣殼”因為演變為過濾農村生活污水的廉價材料,卻曾受到全國媒體的關注。據了解,村里地下的“海蠣殼層”厚度達到30公分,不僅可以阻擋水中的雜質,還能對污水起到神奇的生化脫磷作用。
由于地處偏遠地區,遠離污水處理廠,山區農村的污水排放成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我市近年來啟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連片整治”的概念,通俗地說,就是讓多個村莊共同建設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讓各村村民共同受益。
紅花綠葉掩映著寬闊的村道,棕櫚樹風姿綽約,樓臺亭閣古樸典雅……近日記者走進汀溪鎮半嶺村,看到的是這樣的溫馨場景——涉及汀溪鎮汪前、造水、五峰、前格、半嶺等5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52個整治點的汀溪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圓滿地畫上句號。
不僅如此,昨日,從有關部門傳來的好消息是,目前,我市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經過整治后,片區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75%;經過取樣監測,處理后的水質達到農灌標準;汀溪水庫飲用水水源水質100%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示范片區生活廢水處理達標,農村環境整潔,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十八大的暖風,從北京吹來,揚起廈門的綠色風帆。在駛向生態文明的航程中,廈門又起航。(廈門日報(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