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扎堆挺進 小吃店賣起“文化”?福建日報訊:傳統小吃店融入文化元素,為老街注入活力。 □本報記者 林澤貴 林世雄 本報記者 施辰靜 攝 始建于1925年的中山路,是被認為有著“最廈門”味道的商業老街之一。近百年來,它的繁榮與發展不僅承載著廈門商業活動、人文脈絡的記憶,更是廈門商業發展走向的風向標,眾多商界名流從這里發展走向國內外。 此前,與其他很多地方一樣,在電商沖擊尤其是高租金壓力下,中山路的實體店一度掀起“關店潮”。但如今,這條老街商業逐漸開始復蘇,越來越多的諸如奶茶店、小吃店、特色伴手禮等“小清新”紛紛扎堆來這里開店并站穩了腳跟,帶動不少休閑產業、文創產業在此快速發展。 商業營銷轉型乃至新業態的催生,迎合了來廈游客尤其是自助旅客劇增所產生的個性化需求,也為這條老街商圈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但要讓打造中山路商圈“聚寶盆”的理念得以實現,還得在如何盤活資源、增加“文化味”、提升人氣等方面做文章。 “小清新”扎堆挺進老街 每一次有外地朋友來廈門,市民劉默總要為此大費一番腦筋。如今,在朋友的推薦下,他一般都會帶朋友到中山路的“欣品味沙茶撈”。“一邊品嘗各種廈門風味小吃,一邊欣賞著漳州木偶戲,朋友都覺得蠻有趣的?!眲⒛f,這家店從一樓到三樓,每次去都滿人,有時要排隊才有座位。 “欣品味沙茶撈”開在中華老字號“黃則和”斜對面,兩家都經營廈門小吃。中山路上的其他商戶告訴記者,旅游旺季時,這家店門口的隊排得比老字號的隊還長。這樣的現象讓中山路的其他小吃店撤離戶有些不解。 “如今,要在高店租的中山路立足,不變是不行的。 ”這是一家以沙茶為特色的小吃店女老板小邱的感悟。為了跟同行錯開競爭,她的店里除了傳統的廈門風味小吃外,還增加了烤海鮮、烤榴梿等20多種獨有特色小吃,還推出冰鎮花生湯等部分改良小吃,不同的風味受到不同受眾的歡迎。 記者調查發現,本地傳統老行當陸續被迫撤離的同時,諸如奶茶店、伴手禮等新生的“小清新”店面,紛紛在中山路落腳。除了黃則和花生湯、好清香、原巷口魚丸、月華沙茶面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廈門小吃外,類似“欣品味沙茶撈”等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小吃店也扎堆中山路。 不僅如此,“古厝甜頭”“第七鋪”“趙小姐的店”等這些曾經在鼓浪嶼已經深受游客歡迎的“網紅”,也都紛紛“漂洋過海”擴張至中山路,而且店面多是原本經營知名品牌運動服裝的;匯怡、八方等閩臺特色伴手店,甚至一口氣在中山路開出好幾家伴手禮店。 放眼望去,原來服裝業占比近七成的中山路,業態已經悄然轉變為“小吃伴手禮一條街”。 要有不可復制的“文化味” 作為廈門最早的繁華商業街, 代表著“最廈門”的中山路濃縮了廈門的百年歷史,其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其他商圈無法替代的。 盡管現在已在中山路小有名氣并開始有所盈利了,但“欣品味沙茶撈”的主管馬先生坦陳,一開始也是虧損不少。今年5月,原負責廈門一家老字號餐飲品牌運營的馬先生和幾個朋友一起,合伙開了“欣品味沙茶撈”。 一開始,馬先生主要是考慮怎么在食品上創新改良,收效甚微?!敖浀涞氖称酚肋h不可超越,在黃則和對面賣一樣的小吃,再怎么在食品上創新改良,都很難吸引消費者。”馬先生說,由于定位不夠準確,開業的前兩個月,在高額租金下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他認為,來店消費的主要是外地游客,他們都有“快餐文化”的共同特點,能在單店逗留的時間不會太長,因此需要一些內容來讓游客停住腳步。 6月底,“欣品味沙茶撈”開始重新定位。馬先生把漳州木偶戲引入店里,“‘廚房’特地設在一樓,用美味吸引游客;木偶表演設在三樓,讓游客吃得有趣些,即使不消費游客也可以來店里觀賞木偶表演”。而且,木偶表演藝術家還會走到游客中,教大家怎么操控木偶,在店里賣小吃的同時還賣木偶伴手禮。 “這一招還真靈,7月份效果就出來了,不僅保本還略有盈利。”馬先生欣喜地告訴記者, 因為更突出“文化味”,店面從一樓直接開到三樓店,占地面積大約442平方米,同時可容納300多人。盡管成本高昂,但日均客流已達到800多人,經營三個月就開始有盈利了。馬先生說,他正打算引進歌仔戲、高甲戲、南音、答嘴鼓等更多的閩南民俗、曲藝,希望能讓游客邊品嘗美食,邊了解閩南文化。 “最主要的還是要創出自己獨特的營銷模式和‘文化味’。”在中山路經營文創產品店的呂先生也贊同馬先生的觀點。他認為,這些奶茶店、伴手禮等“小清新”店之所以敢于闖進中山路,在高房租的情況下站住腳,除了其成本低、利潤可觀外,還在于這些店都創出了一種新模式:店面非常時尚,注重文化,既賣小吃和伴手禮,也為游客提供歇腳喝茶、品嘗休閑冰飲的場所,“休閑區不僅能聚人氣,也能賺錢,扛得住高租金”。他表示,這些商家的產品迎合了游客的口味和消費理念,受到游客的熱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山路商業布局的改變,其實已經是必然的事情”。 不過,廈門市旅游局原副局長、民俗專家彭一萬曾指出,伴手禮店扎堆中山路,說明廈門的伴手禮產業確實壯大了,可以為城市形象“加分”,但也要注意在產品、營銷上做出差異化,否則,也會像鼓浪嶼上那些雷同的店,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自由行”為老街添活力 在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改造中山路”的規劃中,就有開發沿街二樓以上的商業面積,引進體現街區文化內涵的特色餐館、咖啡廳、茶館,開辦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館、讀書室、陳列室等。整條中山路東段規劃也將從最早的單純購物,發展到“購物、休閑、娛樂”,最后實現成為市民娛樂中心?!靶榔肺渡巢钃啤钡某晒D型,就是以上規劃的一個成功縮影。 “中山路業態的轉變,緣于消費人群的變化。”在中國國旅(廈門)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國內旅游中心副總監林瓊蓉看來,從本地人到游客的轉變,以及游客旅游方式從跟團游到自助游,從走馬觀花的觀光游到品味當地文化與生活的深度游的轉變,使中山路成為來廈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也催生了這條老商街重新煥發生機。 據廈門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如今來廈的游客中,九成以上是自由行游客,旅行社組織的團隊游客只占了不到10%。一般說來,這些自由行、半自由行的游客不去傳統熱門景區“湊熱鬧”,而是瞄準了更加個性化的新型旅游產品。 近年來,思明區中華街道積極引導商圈業態轉型、打造特色街區文化,琳瑯滿目的各色閩臺特色小吃和回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吸引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華十大名街”實至名歸。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路商圈還用文化的深度來拓展商圈繁榮的廣度。行走在繁榮的中山路步行街,拐到叉出的小路,曲徑通幽,或許能夠遇見一座保存完整的閩南古厝,翹角飛檐,高堂大瓦,這里還為游客提供茶舍和客房,體味一番大隱于市的寧靜與平和。 中華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中山路商圈的最新規劃,未來將加大中山路商業布局的有效調控,把中山路打造成廈門的“聚寶盆”。在提升中山路商業吸引力的同時,利用周邊街道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探索“街巷游”來激活“沉睡”的文化資源,加大發展特色旅游業、扶持引進特色業態,吸引游客走街串巷,讓老街的人氣、商氣延伸,從而讓打造中山路商圈“聚寶盆”的理念得以實現。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