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中國第一家紅色信用社在閩西成立,1951年8月新中國成立后福建省第一家農村信用社在福州新店成立。 櫛風沐雨、砥礪奮進,福州農商銀行始終不忘紅色農信初心,堅持服務“三農”宗旨,堅持支農支小、支持民營企業、扶貧扶綠,切實發揮農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主力軍的作用,不斷以實際行動踐行紅色農信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助力鄉村振興“有擔當” 2019年,福州農商銀行紅寮支行與前洋經濟合作社(九峰經濟合作社)簽訂了《鄉村振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約定了服務產品、配套功能及全面推進“公益+金融”工作,圍繞“產業興旺”、“鄉風文明”與“生態宜居”發揮服務站的為民、便民、惠民的功能,開辦活動,豐富當地村居生活。紅寮支行通過向前洋村派駐金融助理并實現每周兩次駐村辦公,定期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活動,針對新項目制定金融服務專屬方案等方式,為前洋村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獻計出力。 這是福州農商銀行開展“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工作的一個縮影。自全省農信系統開展金融助理駐村工程以來,福州農商銀行發揮獨具農信特色的“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模式的優勢,派出支行行長、網點主任、客戶經理等優秀人才掛職鄉鎮(街道)、村(社區)金融助理。金融助理除深入基層普及金融知識,為村民提供金融服務外,持續加強與村鎮聯絡搭建平臺,建立常規工作聯系機制,定期不定期進行聯絡和溝通,保持與鎮、村等單位的聯絡溝通,切實助力鄉村振興、踐行普惠金融,深度參與鄉村治理,將金融服務延伸至農村的“神經末梢”,用務實舉措提升鄉村金融服務水平。 牢記使命,助推復產復工“有速度”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狙擊戰中,福州農商銀行金融助理迅速行動,第一時間上門服務受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加入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疫”,助力企業臨“疫”不亂。 福州市白馬北路的一家便利店開業多年,受疫情影響,原本顧客絡繹不絕的場景已不復存在,大門緊閉成了常態。通過鼓樓區鼓西街道得知這一情況,福州農商銀行東街支行金融助理聞訊而動,第一時間聯系上店主。原來,店鋪貨款回籠不及時、店鋪租金壓力大、復工開業需要進貨資金等困難讓店主深受其擾,無法正常營業。了解情況后,東街支行金融助理第一時間收齊材料,當天報總行審批,很快便為該商戶注入復產復工的“金融活水”,不僅實現客戶足不出戶就可辦理貸款的便捷,更讓客戶感受“暖銀行”的雪中送炭。 為響應政府共同抗疫號召,宏德盛(福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資質和生產許可后準備投產口罩之際,由于生產口罩的原材料熔噴布、無紡布緊缺,市場價格波動較大且購買原材料貨款需要現結,遇到了資金需求難題。得知這一情況后,福州農商銀行倉山支行金融助理迅速行動,第一時間上門服務,加大與企業溝通力度,詳細分析企業需求。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為企業量身打造切實可行,風險可控的金融服務方案上報總行審批。1000萬元“戰疫同心貸”流動資金貸款很快便轉入企業賬戶。為企業復工復產注入“強心劑”。 在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福州農商銀行金融助理始終不忘支農支小初心,牢記扶小助微使命,用腳步丈量轄區內每寸土地,積極與小微企業對接,通過“共濟貸” “戰疫同心貸” “戰役征信貸”等專項產品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成為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助推器”。截至2020年末,福州農商銀行已對接個體工商戶7萬余戶,發放貸款額度總計2.42億元,戶數1340戶,覆蓋轄區街道文化、旅游、餐飲、零售、服裝等多個行業。 履行責任,服務惠及民生“有溫度” 一墻琳瑯滿目的書籍、一杯溫暖醇厚的咖啡,古色古香的營業環境,讓客戶耳目一新,為之吸引,這是福州農商銀行三坊七巷支行。親子活動、中秋詩會、高考服務……豐富多彩的活動,使這家集咖啡、旗袍、女子、“紅色”為一身的文化支行以文化傳播為載體,更加積極地踐行著民生金融使者的擔當。 近年來,福州農商銀行不斷優化網點布局、加快網點轉型升級、打造特色支行,實施惠民工程、推出創新金融產品,在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榕城老百姓提供有溫度的貼心金融服務。 在積極建設“家銀行”“暖銀行”的道路上,福州農商銀行始終堅持“源于社會、回報社會”理念,踐行社會責任,凝聚社會正能量。該行每年通過“福萬通”慈善基金捐助貧困大學生,幫助家庭困難學子圓大學夢,2020年資助13名貧困大學生,捐助金額6.5萬元;積極配合省農信聯社開展省紅十字會福萬通少兒重特大疾病醫療人道救助工作;在全轄20個網點設立“環衛工人愛心服務站”,為環衛工人等戶外高溫作業者提供菊花茶等防暑降溫服務。 百年風雨兼程,十年砥礪奮進,建黨百年華誕恰逢福州農商銀行改制十周年。展望未來,福州農商銀行將繼續不忘紅色農信初心,堅持服務“三農”、服務小微,做實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綠色金融,踐行農信人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以向善向上,勇擔勇為的精神努力打造新型普惠福銀行,為推進福建農信高質量轉型超越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