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達66.8%、長期領跑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這里的發展主旋律。 如何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怎樣以金融力量積極助力林權改革、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福建農信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推進“碳金融”,推動綠色發展。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指導全省農信系統重點研究林權改革課題,通過創新推廣包括“福林貸”系列產品在內的“五福”要素融資、大力推進“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務模式、積極實施福農綜合戰略,主動融入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喚醒農村沉睡資產,盤活農村要素市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從三明市區驅車半個多小時,記者來到坐落于青山竹海間的飽飯坑村。這里是三明農商銀行開展“福林貸”業務的第一個試點村。 這個小山村坐擁豐富的林業資源——有毛竹2600畝、杉木400畝,戶均林地16.8畝。此前,村民卻因為抵押難、擔保難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貸款覆蓋面不足10%。 怎樣用金融杠桿幫助村民把綠色產業做大做強? 三明農商銀行推出“福林貸”,由村委牽頭設立林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設立擔保基金為林農提供擔保;林農再把林權作為反擔保申請貸款,最高可獲得20萬元貸款,一次授信、3年有效。對林權實行免評估并在林業部門統一備案,一旦貸款形成不良,由村委牽頭對反擔保林權進行村內流轉拍賣。 此外,該行還專設林業金融事業部,并在全行范圍內擇優挑選專業化客戶經理擔任“金融助理”,幫助林農“貸”出一片片致富林。 鄧毓海是飽飯坑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也最早嘗到了“福林貸”的“甜頭”。 “拿到10萬元貸款,我把毛竹山的便道拓寬了,施了肥,冬筍和春筍的產量上去了,毛竹長勢也不錯,收入更可觀了。”他說。 “‘福林貸’有四大好處:自主評估、方便快捷、利率優惠、額度較大。”飽飯坑村村委會主任鄧毓權一一細數“福林貸”的實惠之處。 開辦“福林貸”后,三明農商銀行對村里67戶農戶授信645萬元,授信覆蓋面由9.55%上升至47.2%,目前已發放貸款500余萬元。 鄧毓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福林貸’貸款月利率降至5.54‰;符合林業貼息政策的,政府每年還能給3%的貼息。四年來,僅利息這一項,就為我們村節省了80多萬元。” “福林貸”模式改林權直接抵押為間接抵押,破解了林權評估、抵押和流轉難題,獲評“2017年度福建省金融創新項目”唯一“一類項目”。2017年福建省農信聯社三明辦事處向全市農信系統全面推廣“福林貸”業務,截至2021年2月末,三明農信系統“福林貸”授信1.5萬戶、金額16.05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38萬戶、金額15.66億元。 在福建農信全省推廣的“五福”要素融資架構內,當地林業資源發達的行社還針對“福林貸”系列貸款開展了積極創新。 2019年,三明市創新推出林票制改革,實現了資源資產化、股權林票化、林農股東化。為積極配合林票制度推廣、融入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沙縣農商銀行創新推出了“福林貸·金林貸”,即在信用評級的基礎上,以整村授信或批量授信方式,向持有林票的林農發放用于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的貸款產品。截至2021年2月末,沙縣農商銀行“福林貸·金林貸”授信167戶、授信金額1580萬元,發放貸款145戶、余額1119.18萬元。 此前,沙縣農商銀行還入駐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內的沙縣林業服務中心,為林農提供林權抵押貸款。 此外,大田縣農信聯社組建綠色金融服務中心,推出“福林貸·林融金”等金融產品,并以“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務模式為切入點,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積極支持涉農涉綠行業企業發展,主動對接綠色金融改革,構建“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2020年,大田縣農信聯社分別與梅林國有林場、文江鎮政府林改項目、縣供銷聯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或開展合作,合計授信1億余元;其中,與46個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授信2100萬元,截至2020年2月末,專業合作社貸款余額1116萬元。 放眼福建全省,福建農信從惠農、富農和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為推動林權改革、助力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作出的綠色金融探索還有很多。綠色金融為綠色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更可靠支撐。 截至2020年末,福建農信系統林業貸款余額95.57億元、林農貸款余額88.16億元、林權抵押貸款余額6.53億元,林業貸款、林權抵押貸款和林農貸款投放長期保持“三個全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