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中描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年清明作為國家法定假日,不管刮風下雨,許多人定會回鄉祭祖。每逢清明,各地的親人相聚在一起,扶老攜幼,祭祀先祖,他們來到故人的墳前,燒一把紙,鏟一鍬新土,磕上幾個頭,或鞠一下躬,以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哀思,這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文化,年年如是,代代相傳,大家都以這種神圣的生命交流儀式,傳遞著香火,構成了世世代代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動力。可以說,清明節是我國儒家文化中“以孝為先”的集中表現。
然而,現在有些人把這種傳統儀式異化,他們不惜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祖宗建豪華墓地,購買高檔祭品祭祀亡靈,大興封建迷信之風。有些鄉村商店利用清明節大賺鬼錢,銷售冥票香燭,請鄉村紙扎匠扎一些如:汽車、電腦、電視機、冰箱等物品,甚至扎一些美女、保姆傭人等祭品,并堂而皇之的放在店內外銷售,據說還很暢銷,真是越來越離奇。這些祭品最終以一把火的形式燒掉,這種浪費錢財,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祭奠方式,近幾年有越演越烈之勢,這種方式很容易引起火災,毀壞了莊稼綠地,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清明節掃墓,本來是懷念故人尊重生命的儀式,以寄托對先祖和故人的思念和敬意。而現在,重掃墓形式而輕視祭祀內涵,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誤解。這種庸俗化的祭祀方式,不僅背離了清明思故人的文化精神,而助長了奢侈攀比浪費之風,竟而損壞了千古年來傳統的淳樸文化習俗。所以,今年我們過清明,應當注重這個節的初衷和內涵,不應跟風民俗中興起的負面表象,還它肅穆、優雅、清明的本來面目。
近年來,各地人們過清明節也有許多移風易俗的做法值得借鑒。例如:把親人的骨灰撒向大海――海葬,在骨灰盒埋葬的地方種一棵青松――樹葬,或在網上給已故的親人建一個紀念館――網葬,還有捧一束花,在墓地前默哀追悼亡靈。這樣既節儉又文明,既不會破壞生態環境和城鄉衛生,又不會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近來還聽說,有的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他生前喜歡聽的樂曲,以示懷念,也可以把逝者的音容笑貌保存到網上紀念館,供親友們憑吊,這樣可以解決天南海北人們在清明相聚困難的問題,他們可以在網上給故人,獻一束鮮花,點一支蠟燭,播放一首曲子,寫一段文字,以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我認為以上這些紀念形式,既符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又體現文明社會的禮儀,十分可取,值得效仿。
清明節要到了,今年我們應當在掃墓祭祖時,轉變思想觀念,自覺掃除陳規陋習,選擇積極文明簡樸的祭祀方式,用現代時尚祭祀營造“綠色清明”和“文明清明”,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和升華,從而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建設好自己美麗的家園中來,這才是對故人最好的紀念。 (楊亞軍)
【聲明】凡注明 “西岸時評”來源之作品, 未經福建東南新聞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未經許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經許可后轉載務必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責編:李艷)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