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進程中,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對于提升我省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民可持續增收、農村全面小康,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產業集群是指以農戶家庭為主體,以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為支撐,在國內乃至國際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和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由農戶、企業(合作社)及市場形成的農業相關產業合作群體。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省已形成初具規模的農業產業集群,表現為:一是形成在國內外有一定品牌的產業群,如安溪和武夷山的茶產業群,漳州的花卉產業群,三明、南平的竹業產業群。二是農業產業化取得一定進展,表現為:企業規模逐漸擴大,2006年,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達733家,省級以上150家,國家級23家,分別比2003年增加160家、150家和8家;企業效益穩步提升,2006年,全省市級以上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684.97億元,同比增長14.3%,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有142家,超過10億元的有9家,獲得國際質量認證的有477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的有239家;帶動作用有所提高,2006年,全省市級以上73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產值增長速度為13.8%,明顯高于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的增速,表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對全省農業生產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我省農業產業集群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業產業化方面,龍頭企業規模不夠大,帶動能力不夠強,多數龍頭企業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機制不完善,聯結不緊密,一方面,龍頭企業扶持生產的機制不健全,不能自覺地為生產環節提供資金、技術等各項服務,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聯動發展的關系,農戶很難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增值的好處和流通環節的商業利潤;產業發展的層次較低,科技含量不高,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較低。二是農業科技人員缺乏,農業科技貢獻率相對較低。三是政府有關農業產業化的制度供給嚴重不足,如土地的流轉和融資功能不足;財稅支持農業產業化的制度不夠完善,導致農業產業化的微觀主體融資困難等。
當前,國外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經驗主要有: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并對農業產業集群的相關企業如合作社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根據本國(地區)的農業資源稟賦,有選擇地確定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產業集群;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業產業集群的公共產品支撐體系,如通過改進農業教育體系,大幅度增加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農業勞動力,改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如交通系統、學校建設、土地利用、通訊能力、信息系統等。就我省而言,我省人均只有0.48畝耕地,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但我省具有獨特的區域優勢、市場優勢和氣候優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發展具有福建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集群:
一是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我省有2400多萬農民,其中1320多萬是農村勞動力,他們是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實施主體,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現代科技成果能否被接受及運用的程度。因此,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加強全省60多個縣市職業技術學校建設,逐步提高全省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二是各級政府要提高對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認識,制定科學的集群規劃。農業產業集群不完全等同于農業產業化,它的內涵更“深”:從地理空間上看,它強調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地理接近性;從規模上看,農業產業集群規模更大,專業化分工更深、更細;從形態上看,農業產業集群的產業鏈呈塊狀或網絡狀。因此,各級政府在制定農業規劃時,應把農業產業集群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加強對農業資源的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引導不同地區發揮比較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競爭優勢,迅速形成優勢特色產業。目前,我省可以規劃以下農業產業集群:以漳州為中心的花卉產業集群;安溪和武夷山形成兩大品牌茶葉產業集群;南平、三明等地形成竹子(加工)產業集群。
三是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建立健全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業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有效和便捷的途徑,也是實現農業和農民走向市場的重要形式,因為農業合作社不僅擴大了農業產業集群,而且延長了農業產業鏈。由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絡,把生產、加工、銷售聯成一體,農民不但可以得到初級產品利潤,還能分享加工銷售利潤,有效地增加收入,改變弱勢地位。目前,世界各國一般通過產前的供應合作社、農村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支持農業產業集群,通過產中的生產合作社、產后的銷售合作社建立健全農業產業集群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此,我省應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細則化,通過財稅和金融等手段,建立各類真正屬于農民的農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四是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綠箱政策”的投入,重點包括加強農業科研和推廣,加大對動植物疫病防治方面的投入,加強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標準體系、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和農業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和調整“黃箱政策”支出,以提高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加對農業投入品尤其是種子的補貼,建立全省農產品綠色通道;增加對農產品營銷設施建設的補貼;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外貿易一體化管理體制。
五是以信息化促進和提高我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集群。農業信息化是指通過對信息和知識及時、準確、有效地獲取、處理,傳遞到農民手中,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信息化,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經營決策水平的過程。農業信息化不僅使得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了充足的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也為農業產業集群的產業聯結和管理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對農業產業化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為此,各級政府要制定、完善有關農業信息化的法律法規,搞好標準化建設,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適合省情的農業產業化信息服務體系;開發和推廣新的農業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產品;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丁長發 廈門大學經濟系)
(責編:李艷)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