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首席評論員 魯寧
議論這個嚴肅話題,乃我們對本次“兩會”連續觀察的結果和憂慮。
我們并不否認溫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用很大的篇幅闡述“三農”問題,《報告》承諾今年要采取的一系列扶農舉措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力度堪稱歷年之最。
昨日上午,溫總理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專門向通遼市保安村農民代表顧雙燕了解國家扶農政策在農村的落實情況。聽了顧代表介紹(匯報)后總理笑了。不過,我們仍要指出,單憑顧代表家去年新購3臺大型拖拉機獲政府18萬元購買農機專項補貼這一條,顧代表家系種糧大戶,只反映了中央扶農政策在一個“點”上的落實狀況,并不反映整個“面”的狀況。何況,顧代表作為“大戶”的受益也不能代表全國農民的實際受益情況。
關于“三農”的現狀,我們不反對“報喜”,更主張“報憂”。
“面”上情形如何——譬如各地春耕準備進展如何?土地流轉新政頒行遇到哪些突出問題?返鄉農民工群體再就業究竟作何安排?鄉村社會目前是否穩定?已出臺的各項“扶農”政策,在基層究竟有否真正落實,落實過程有否走樣變形,扶農款是否遭遇短斤缺兩……按說,在經濟危機遠未見底的危局下開全國“兩會”,“三農”之突出問題最值得代表委員關注和計較。然而,盡管“兩會”已近尾聲,但我們很少就上述疑問聽到令人信服的解答。
坦言之,“三農”問題在本次“兩會”始終未能形成熱點。除去政府工作報告,似乎只有溫總理及農林口少數部長在唱“獨角戲”。我們的看法有以下依據可察:
省(區、直轄市)一級官員中的代表委員,在團組討論會發言及接受媒體專訪時,很少有談論本行政轄區內的“三農”問題的。
市、縣兩級官員中的代表委員,照說離“三農”更近,但他們的發言、接受采訪也很少涉及本地“三農”問題。而且,他們一般難以成為媒體追逐的首選對象,就算他們中某些代表委員樂意就“三農”接受采訪,感興趣的媒體好像也不多——要不咋就很難讀到重點農產區地方官談“三農”的專訪報道?
來自農村基層的代表委員人數雖不多但也不算太少。但這些“農字號”代表委員,聯系本村(企)談“三農”問題的也不多。經上網搜索,這類代表委員中確實有少數代表委員談到了“三農”,但內容似乎成兩個極端:
其一,一味唱贊歌,一個勁說扶農政策好。早報評論員以為,這未必是中央政府包括溫總理所愛聽的,高層更想聽到的應該是扶農政策實施過程遇到的問題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或矛盾的萌芽。
其二,數量原本就少的針對“三農”的議案、提案、建議可操作性不強甚至不具備可操作性,抑或只能成為“笑料”供媒體炒作:譬如,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黨委書記毛豐美代表提出,國家應當干預糧食價格,建議政府把現有糧價提高30倍……呵呵,天方夜譚,一笑置之。
當然,也有新希望集團劉永好委員,娃娃哈宗慶后代表,就扶持規?;竽翗I等分別上呈了提案和建議,但內容較“虛”,也就喊一嗓子而已。
眼下“三農”現狀究竟如何?僅取農業一項,糧食豐收帶來的壓庫在去冬已不同程度造成農民“賣糧難”。今年繼續上調糧食收購價(譬如稻谷每斤再提0.13元),對八個油瓶七個蓋之政府財政近乎使出了吃奶的勁,但對依賴一畝三分薄地養家糊口的大多數農戶(少數種糧大戶除外)仍屬毛毛雨,這意味著農民內需很難啟動。再譬如,毛豬收購價已從最高時每斤13元跌至6元,是否意味著肉豬養殖會再次遭遇“大落”?
農業乃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之基。迎戰經濟危機,倘若“三農”再出現大麻煩,甭說經濟復蘇周期將人為延長,社會穩定都將受到嚴峻挑戰。不要等到糧食及農副產品供給重新趨緊了,價格又飛漲了,全社會再來重新重視“三農”。
“兩會”明日落幕,“三農”被代表委員“遺忘”幾成事實。但愿明年再開“兩會”,代表委員對“三農”多上點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