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7日新華社播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09-2011重點實施方案》的全文。期盼已久的醫改方案終于亮相。與前幾稿相比,質量和內涵有巨大的提高,筆者認為這是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醫療行業的表現,如果落實過程中能夠嚴格遵照執行并不斷改進,中國將為世界各國的醫療改革做出表率。
就規模龐大的醫改意見和重點實施方案而言,站在不同的角度或利益立場分析將會有不同的結論。就戰略層面分析,堅持公益性、強調效率和公平兼顧、政府職能徹底轉變和讓醫療人才資源流動起來這四點,為本輪醫改墊定了成功的基石。
筆者試從資本和投資角度,通過對政府職能改革、投資環境分析、行業資源流動這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新醫改將為醫院投資帶來前所未有的春天。
政府職能徹底轉變
本次醫改方案中,對政府職能的改革相當到位,具體體現在:
一是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能是“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準入、規范標準、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以前那種既做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角色得到扭轉,政府成為行業的立法者、監管者和服務者,而不再是管公立醫院吃喝拉撒的“父母”。這樣有利于其更加公平地對待所有不同所有制結構的醫院,今后醫院的好壞主要看醫療服務水平,而不是姓“公”還是姓“私”;
二是衛生行政部門將對醫院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以往對醫院的監管,經常是“政”出多門,軍隊醫院聽總后勤部的,衛生部直屬的醫院聽衛生部的,其他部委直屬的醫院則又有各種上級管理部門,致使當地的衛生行政部門幾乎對這些醫院失去監管能力,現在實施“三統一”,可以更有效地對所有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進行監管,保護患者利益;
三是公立醫院將脫離衛生行政部門作為上級領導的體制,建立起三權制衡的運行機制,表現為公立醫院將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在衛生行政部門成為“裁判員”的前提下,公立醫院轉變治理和管理模式,成為市場上的游戲參與者之一,不再是衛生行政部門特別保護的對象,這將極大地推動醫療行業出現更為公平的競爭秩序。對進入該行業的非公資本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