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投資迎來更為公平合理的環境
對于非公資本(包括內資和外資)進入醫院行業,我國一直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2003~2004年進入醫療市場并對醫改抱有巨大期望的資本,在歷經5~6年的醫改等待期之后,已經筋疲力盡,大多數退出了舞臺。
而本次醫改方案就此做出了重要說明:
“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落實非營利性醫院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營利性醫院稅收政策?!?/p>
“民營醫院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準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簡言之,民營醫院將開始享受國民待遇。
政府職能轉變是本次醫改成敗的關鍵,管理部門從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轉換為純粹裁判員的角色,有利于以超脫醫院所有制結構的思維,對全行業實施公平監管,平等對待所有的參與者。
醫療行業最核心的資源開始流動
醫院是智力密集型組織,醫療行業最核心的資源是醫生。而我國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為數極少的醫生卻只能固定在一個醫院注冊。縱觀西方發達國家,醫生無不是多點執業。本次醫改顯然沒有忽視“人”的因素,其中提出:
“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p>
“規范醫院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隊伍?!?/p>
任何一個行業,人才流動是資源流動最重要的體現,人才不能流動,即使設備、藥品、資金等全部流動起來,其作用都等于零。
醫療行業的人才流動確實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已經向陳舊的醫療人才體制提出了挑戰,會診、走穴、客串,擋也擋不住,主動進行改革顯然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