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4日電 《香港商報》14日刊出署名文章說,建設與臺灣一水相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是為了以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的成就來向臺灣示范,更重要的是要吸引臺灣企業家投資,把臺灣經濟與大陸的海峽西岸經濟緊緊聯系在一起,建造連接兩岸經濟之橋。
文章摘錄如下:
中央批準海西建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概念是2004年1月初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首次完整、公開提出來的,擬通過10至15年努力,在臺灣海峽的西岸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
在地理上是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三省部分地區,具體而言,包括福建省的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浙江省的溫州、麗水、衢州、金華、臺州,廣東省的梅州、潮州、汕頭、汕尾、揭陽,江西省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等23個市。
五年來,福建省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基礎設施,其本地生產總值(GDP)從6053.14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10863億元,財政總收入從622.76億元增至1516億元,海洋經濟總量進入全國沿海省市第三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奠定了基礎。
2009年5月4日新華社公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稱: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臺灣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沿海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于重要位置。
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臺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在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說得很明白了:是當前兩岸關系急速改善的“東風”,促使中央正式批準“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發展構想。
海西是吸引臺資大平臺
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和聯系,是中央政府和臺北當局的共同意愿。就臺北當局而言,主要的動機和目的是為島內長期停滯的經濟謀出路,以避免進一步被邊緣化。就北京中央政府而言,主要的動機和目的是打造聯結兩岸以遏止“臺獨”分裂勢力的經濟基礎。建設與臺灣一水相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是為了以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的成就來向臺灣示范,更重要的是要吸引臺灣企業家前來投資,把臺灣經濟與大陸的海峽西岸經濟緊緊聯系在一起。
拓展和加強兩岸經濟聯系以遏制“臺獨”,是可預見未來大陸對臺工作的重心。能走多遠、能走多久,將主要取決于臺北當局對兩岸關系的判斷。時間會提供確切的答案,從而,也將決定兩岸經濟聯系將會走到何等地步。但是,無論如何,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大陸吸引臺資的一個大平臺,越發展就將越不受政策限制。
于是,乘當前兩岸關系回暖之機,中央政府迅速推出大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福建省和相關省市便可以“好風憑借力”,全力建造連接兩岸經濟之橋。
香港面對兩岸關系急速發展,應當采取積極對策。毋庸諱言,在短期,香港經濟會因兩岸完全實現“大三通”而在一定程度上受損。但若香港能及時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則在中長期可望獲更大收益。香港企業界準備好了嗎?特區政府準備好了嗎?(周八駿)
(責編:徐嶸)
![]() ![]() |
- 2009-04-03知識產權助推海西新發展
- 2009-05-14楊毅:海西建設若干意見對推動兩岸關系起促進作用
- 2009-05-17唐永紅:兩岸新形勢下海西的對臺角色與作用
- 2009-05-16海西戰略,振起海峽西翼
- 2009-05-16期待“海西”新奇跡
- 2009-03-27實施“后價格干預措施階段”海西先行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