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媒體以《教育部官員批教育缺監督》為題,報道教育部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平平大談增加政府對教育的監督權。在我印象中,我們的政府對教育的監督已經是世界一流的,怎么還要增加對教育的監督權呢?我雖然無緣參加“中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研討會”,但通過記者的“傳聲”還是可以洗耳恭聽胡副主任的高論。
胡副主任表示,教育領域很多問題難以及時解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權威的和有效的監督。雖然有國家教育督導團的牌子,但其只是教育部門內部的機構,由于是部門內監督機構,無法對同級政府也沒有辦法對下級政府及部門履行一些情況的監督,同時監督自己也成了一定的問題。
她舉例說,教育部督導辦只有8個人,除了廳級干部和處級干部,具體干活的還要從外借調。她提供的2007年統計數據還顯示,全國專職督學只有9312人,兼職督學是28000多人。“分配到全國2800多個縣,每個縣的專職督學也就三個人。”而且還缺乏專家,缺乏經費,“往往只是走形式”。
原來我以為國家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市、區、縣各級教育廳、局等主管教育機構足以把教育這件事抓起來,所謂教育督導團、專職督學、兼職督學也就是這些機構內部人員多得無處安置,委以督學之名,給點事情干。看來,我的想法完全錯了。有了“督導辦”的廟,有了“八大金剛”,當然還要有眾位“神仙”。全國近1萬專職督學、近3萬兼職督學居然人數還嫌太少,專家、經費也十分缺乏,權力也不夠大。聽話聽音,鑼鼓聽聲,顯然是要從廳級升到至少副部級(升到與教育部平級可能一時還有困難),具體干活的也不能全是從下面借調,總要配備幾十人。一個縣也就三個專職督學怎么夠呢,至少也要30人吧。
中國真的需要一支龐大的督學隊伍嗎?有了一支龐大的督學隊伍后,龐大的教育管理部門干什么去呢?學校里的各級領導們都干什么去呢?別的方面我不敢說,中國的教育行政官員之多、級別之高,我敢說已經是世界一流的。中國的大學,光副部級的官員大概就有近百人,全世界有幾個國家大學里有這么多副部級官員?即使把教育部督導辦從廳級升為副部級,面對這么多副部級大學,似乎還是顯得權威不足吧?
教育部主管著全國的教育,本身就應當是一個“督學”機構,根本無需疊床架屋,分出部分職能,另設一攤機構。有一條值得研究,教育督導部門由于是部門內監督機構,無法對同級政府也沒有辦法對下級政府及部門監督,更無法對教育部實行監督。這一點,胡副主任說得很有道理。但是,解決問題的藥方開錯了。真正對教育實行有權威和有效的監督,不是給督導辦升格或給錢給人,而是把這項監督完全移交給全國人大和各級人大,這是解決監督問題的根本之道。各級人大代表應當成為兼職督學,隨時掌握、了解本地區的教育情況,在每年的人大會議上,對教育工作進行質詢,并監督有關教育的預算、開支等。(蘇文洋)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6-30教育系統不能滿足于自我監督
- 2009-06-22公眾無法監督的信息公開有何意義
- 2009-07-01記者觀察:有一種輿論監督很可悲
- 2009-06-25是"網絡監督"還是"網絡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