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位于湖南瀏陽市鎮頭鎮的湘和化工廠排放鎘超標,導致環境污染,當地數千群眾日前上街表示抗議,并一度圍堵鎮政府、鎮派出所。目前,負有直接責任的化工廠法人代表已被刑事拘留,瀏陽市環保局長和分管副局長被停職,相關責任人在接受調查。(8月2日《深圳晚報》)
“這件事鬧了很長時間,但始終沒解決好?!币晃划數厝巳缡钦f。如今情況不同了,事情已然鬧大,由地方的信訪案件變為全國關注的群體性事件??梢韵胍?,隨著調查工作的展開,在高層領導的過問和公共輿論的監督下,瀏陽市會如他們所承諾的那樣,公平公正處理有關事情,還當地居民一個公道。然而,我們還想更進一步追問,工廠自2003年投產以來,污染問題困擾當地居民六年之久,為何非要等到事情被鬧大才會得到重視和解決?這樣的維權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尊重公民話語權,是一個法治社會的重要標志。傾聽民眾呼聲,是一個責任政府的基本要求。然而,“鬧大才能維權”似乎正在成為當下許多人的無奈選擇。河南民工張海超鑒定塵肺無果,不惜以“開胸驗肺”的悲壯,換回一份姍姍來遲的職業病鑒定,以及對相關企業和個人的嚴肅處理。吉林通鋼企業重組過程中,企業負責人漠視職工權益,在未征得職工認可的情況下強行實施改制方案,最終釀成“7·24”群體性事件,新任總經理被毆致死,以生命的代價叫停這場重組風波。
頻頻上演的“鬧大才能維權”,令人感到悲哀。它折射出合法維權通道的淤塞,以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冷漠。在一次次反映問題石沉大海,一趟趟上訪舉報無功而返的背后,民怨在一點點地積累,并最終在某個時段集中爆發出來。而這些“鬧大才能維權”的先例,又在傳遞一種極其錯誤和危險的信號,它會驅使更多的人采取極端和過激的方式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形成“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惡性循環。
一般情況下,對“鬧大維權”的處理可謂雷厲風行,處理結果基本上也能順應民心。只是,這種不從根底上考慮問題被“鬧大”的緣由,僅是就事論事的處理方式,真的能彌補先前給人們留下的創傷,重塑政府的公信力么?(作者為河南公務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