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跡象顯示,在今天開幕的匹茲堡 20國峰會上,法、德可能會就限制金融高管的高薪提出特別動議。的確,探尋危機產生的原因,與金融界的暴利有關。正是過度的激勵使金融界采取不計后果的過度短期投機行為,制造了脫離實體經濟發展支撐的金融泡沫。要防范同類危機的卷土重來,有必要從病源上動手術。這應該是德 、法提案的邏輯和合理性所在。但是如何才能真正限制金融高管高薪?筆者認為,探討這個難題,不僅需要嚴密的邏輯和合理性,更需要合法性。
特別激起輿論憤怒的是,在金融危機陰影依然在華爾街上空徘徊時,華爾街那些經過政府救助死里逃生的金融機構,甚至再次發放高過危機之前的高薪。真是笑罵由你,我錢照拿。但由于相關規則和法律,無論如何強調監管,如何強調透明,“以業績為基礎”制定薪酬激勵的契約也不能被納稅人的“憤怒”撼動。因為不履行契約將被訴諸法律。故而這種看來不可思議的行為可以如此有恃無恐,而美國總統奧巴馬試圖取消那些幾乎置AIG于死地的金融衍生部門的獎金時,因受契約的困擾,最后不得不動用法律手段,立法苛重稅,才收回差一點被濫用的納稅人錢。
這里有兩點啟示,第一,面對“契約”的法律權威,必須更有力地利用法律武器。金融高管高薪涉及巨大的利益,從社會基本道德上討論,非常蒼白。面對變本加厲的薪酬發放,加強監管要求透明也顯得空洞和無力。依法執法才是根本解決方式。第二,限制金融高薪必須從源頭著手。要切斷金融高薪的來源,推翻金融高薪的“始作俑者”的合法性和合規性的基礎。
金融巨額獎金的合法性在哪里?契約如何保護金融高薪的合法性?最理直氣壯的基本條款是,以業績為基礎的激勵機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業績就沒有高薪。如果業績的獲取渠道不合法,業績也就不合法,當然也就沒有高薪。要限制金融高薪要從業績的取得是否合法著手。
金融產業的高薪來自何處?如果忠實按照金融中介的行為規范,不可能有超過全球GDP 10倍的衍生品交易的規模,不可能有產生高薪的業績,也就不可能有制造更大的泡沫業績的沖動。
事實上,金融界現今仍在重復危機制造行為。金融業績仍然通過相關人員對各類“產品”的交易、銷售和資產管理產生。但如果所謂“產品”,主要就是各類沒有真實價值的高風險衍生證券品,那就意味著與之相關的交易、銷售和管理等活動,仍然在重復過去制造金融危機的故事,如此金融活動的業績越大,意味著虛擬價值越大,風險也越大。就像毒品交易和銷售一樣,賣得越多,價格越高,危害越大。最后必須堅決銷毀毒品,搗毀毒品生產基地,才能遏制毒品泛濫。如果毒品沒有了,通過交易毒品和銷售毒品的 “價值”創造活動也就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了。所以,要限制金融高管高薪,首先需要禁止這些不創造實際財富,但卻創造風險和危機的過度創新的產品和行為。
取締或者限制那些高風險衍生證券產品,與之相關的金融活動的“業績”也就隨之而失去上漲空間,如此,巨額獎金薪酬也就失去賴以產生的根據和基礎。所以,只有“釜底抽薪”,從最原始的毫無意義的衍生證券“產品”的層面否定其合法性,才能在契約精神的法律框架下,合理合法地遏制巨額薪酬,也才能遏制在高薪激勵下再次被制造出來的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機。
![]() ![]() |
- 2009-08-07金融高管獨享高薪會不會臉紅
- 2009-09-13高薪家教不過是又一次嘩眾取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