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廣州不少電器商家推出以舊換新的優惠服務,此類銷售已占到總銷售量的兩至三成,但市民抱怨舊家電收購價格非常低,一臺手提電腦收購價格才20元,還不如賣給開價更高的收買佬。(《信息時報》10月3日)
不惟廣州,全國各大城市乃至作為“三線市場”的縣鎮,電器商家都卯足了勁兒大打“以舊換新”“政策牌”、“環保牌”、“(價格)實惠牌”、“新家電功能牌”。這其間不乏抬價銷售、虛假優惠、特惠產品限量、產品功能虛假宣傳等貓膩,安裝、配件贈送、售后服務均不同程度“縮水”(原來免費的或配套贈送的,現在改成收費,原來為期三年的售后,如今改成消費者“自愿”購買任意期限的換貨、維修等保障)。
而區區幾十元“回收”消費者手中性能良好、配件齊全的舊家電的做法,事實上根本不能起到促進節能環保的作用,擺明了是商家借著節慶促銷、國家實行“以舊換新”拉動消費政策而對消費者利益的無恥盤剝。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度,在監管缺失和公眾監督無法抵達的前提下,那些被低價收購來的舊家電,極有可能按照正常的“路邊價”成批兜售給久為人詬病的低層次回收行業,商家藉此就可抵補假期產品促銷的開支——在這場喧囂的假期家電促銷戰中,他們才是穩賺不賠的受益者。
事實上,如果國內各地大大小小的電器商家都老老實實的將回收的舊家電科學處置,國內尚未成氣候、并未走上大規模產業化道路的廢舊電子產品環保回收業就不會像現在那樣尷尬。
如上這種現象,理應讓作出“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消費拉動政策的決策者深刻思考:如何使政府補貼和激勵政策最大程度的惠及消費者?如何通過配套政策防止電器廠商盤剝消費者、保證回收的舊家電一臺不漏的進入到廢舊電子產品環?;厥諛I的車間?如何明確電器廠商在舊家電回收、拆解利用環節的法定責任?畢竟,如果一連串消費拉動政策最后僅僅讓生產者和銷售方賺得盆滿缽滿,反而使中國的消費者像美國那樣陷入過度消費的泥淖,最后還不能發展起環保的回收產業,那么當前光鮮的商業數字背后一定會蘊藏著商業道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塌陷危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