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去世和“戰神”的升空
www.xpshebei.com?2009-11-01 09:17? 白用夏?來源:紅網
我來說兩句
??? 中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技術奠基人錢學森的去世,引發不少人的感慨和評論。
歷經5年坎坷終于“海歸”投奔祖國,在極其艱難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氛圍中白手起家,使原本在航天領域如一張白紙的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里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擁有實用化戰略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成為位居世界前列的宇航大國、強國,錢學森和他的同仁對此付出了心血和才智,贏得了崇高的聲望和國內外同仁的敬重,可以毫不含糊地說,他創造了一個奇跡。
對于錢學森們所創造出的科學奇跡,給予任何崇高的評價都毫不過分。雖然中國號稱火箭的故鄉,但自清初以降,軍用火箭技術非但毫無發展,反倒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后退,“民用航天”更停留在“萬戶火箭”的狂想主義水準,以致到了40年代末,中國的科研機構甚至連最原始的現代火箭——美國“巴祖卡”反坦克火箭彈,也無法100%地復制出來。錢學森和他的一般同仁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憑借按美國五角大樓的研判早應過時的舊心得,和前蘇聯有限的幫助,把導彈送上天,把衛星送進太空。如今中國已能發射各式洲際彈道導彈,實現探月和載人航空,追根溯源,錢學森等第一代中國航天人的貢獻理應大書特書。
然而談到錢學森、談到中國航天,就不能不看到這樣一個事實。
作為馮.卡門的高足,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噴氣研究組組長,五角大樓科學顧問小組成員,作為參與過對納粹火箭技術成果接收與剖析的骨干,和美國火箭研究領域一度的尖兵,可以說,就錢學森個人而言,他最初所接觸、所獲得的火箭技術,與美國是幾乎同步的。但當1960年,根據蘇聯P-2導彈仿制的、射程僅600公里的“東風一號”近程彈道導彈升空時,美國已開始部署射程10140公里的大力神-1洲際彈道導彈;當1970年,中國剛剛用“長征1號”將首枚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高唱《東方紅》之際,用史上推力最強的“土星-5號”火箭發射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已在一年前將兩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就在錢學森去世前3天,最新的美國戰神IX火箭成功試射,將成為今后太陽系、銀河系探索和載人飛船發射的主力軍,而曾讓中國人眼熱的航天飛機,已功成身退,結束了最后的使命。從縱向看,中國航天進步顯著,但從橫向比,曾在錢學森這個節點上差距不大的中美兩國,距離卻被拉大了。
中國并不缺乏如錢學森這樣的科學精英,鄧稼先、錢三強等無需多提,如今跟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更大的飛機制造領域,建國初年也擁有在英、美參加過第一代噴氣戰斗機研制的黃志千、徐舜壽等人,他們的才能和努力,讓中國平地建起了諸多高科技領域的高樓,但曾擁有不亞于外國同行專業閱歷、水準的他們,卻并未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夙愿:讓中國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傲視全球,成為領先者。
曾有日本科學家感慨,土星-5的各單項技術,當時的日本同樣掌握,但整個“阿波羅”計劃之龐大、周密,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工程,而這方面日本的差距實在太大。日本如此,中國亦然,如果說在個別節點上,中國與國外的差距并不大,那么在總體、系統上,這一差距依然相當驚人。
不論是航天、航空或核技術技術,美國都實行過“拿來主義”,引進外國專家,吸收盟友技術,借鑒納粹成果,但與此同時,他們自身在這些領域也有雄厚實力和豐富積累,如火箭技術,美國陸軍航空局就潛心鉆研幾十年,國內一些知名院校也建立了多座專業研究機構,正是在這樣深厚的科學和專業基礎上,美國的“拿來主義”才會讓其青出于藍,后來居上,最終成為世界高科技領域的執牛耳者。反觀中國,盡管高科技、尤其國防科技領域,是建國后最受重視、被“非科技因素”沖擊最輕的部門,但不論基礎科學或專業研究,不論軟硬件實力或學術氛圍,都離國際先進水平有不小差距,這種總體性的差距,絕非錢學森等少數科學精英一己之力,可以縮短的。
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已非錢學森等歸國時所能比擬,今天中國所能投向科學研究領域的人力、物力、財力也相當可觀,如果說,當年中國面對一窮二白的國情,和迫切的現實需求,不得不將寶押在錢學森等少數精英身上,“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合理的、也是無奈的話,今天的中國就更應將最多氣力花在固本培元上,花在科普、基礎學科,以及整個科學體系、科學氛圍的營造上,惟如此,才能讓新一代的錢學森們,得到充分發揮潛能的平臺。
歷經5年坎坷終于“海歸”投奔祖國,在極其艱難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氛圍中白手起家,使原本在航天領域如一張白紙的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里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擁有實用化戰略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成為位居世界前列的宇航大國、強國,錢學森和他的同仁對此付出了心血和才智,贏得了崇高的聲望和國內外同仁的敬重,可以毫不含糊地說,他創造了一個奇跡。
對于錢學森們所創造出的科學奇跡,給予任何崇高的評價都毫不過分。雖然中國號稱火箭的故鄉,但自清初以降,軍用火箭技術非但毫無發展,反倒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后退,“民用航天”更停留在“萬戶火箭”的狂想主義水準,以致到了40年代末,中國的科研機構甚至連最原始的現代火箭——美國“巴祖卡”反坦克火箭彈,也無法100%地復制出來。錢學森和他的一般同仁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憑借按美國五角大樓的研判早應過時的舊心得,和前蘇聯有限的幫助,把導彈送上天,把衛星送進太空。如今中國已能發射各式洲際彈道導彈,實現探月和載人航空,追根溯源,錢學森等第一代中國航天人的貢獻理應大書特書。
然而談到錢學森、談到中國航天,就不能不看到這樣一個事實。
作為馮.卡門的高足,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噴氣研究組組長,五角大樓科學顧問小組成員,作為參與過對納粹火箭技術成果接收與剖析的骨干,和美國火箭研究領域一度的尖兵,可以說,就錢學森個人而言,他最初所接觸、所獲得的火箭技術,與美國是幾乎同步的。但當1960年,根據蘇聯P-2導彈仿制的、射程僅600公里的“東風一號”近程彈道導彈升空時,美國已開始部署射程10140公里的大力神-1洲際彈道導彈;當1970年,中國剛剛用“長征1號”將首枚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高唱《東方紅》之際,用史上推力最強的“土星-5號”火箭發射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已在一年前將兩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就在錢學森去世前3天,最新的美國戰神IX火箭成功試射,將成為今后太陽系、銀河系探索和載人飛船發射的主力軍,而曾讓中國人眼熱的航天飛機,已功成身退,結束了最后的使命。從縱向看,中國航天進步顯著,但從橫向比,曾在錢學森這個節點上差距不大的中美兩國,距離卻被拉大了。
中國并不缺乏如錢學森這樣的科學精英,鄧稼先、錢三強等無需多提,如今跟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更大的飛機制造領域,建國初年也擁有在英、美參加過第一代噴氣戰斗機研制的黃志千、徐舜壽等人,他們的才能和努力,讓中國平地建起了諸多高科技領域的高樓,但曾擁有不亞于外國同行專業閱歷、水準的他們,卻并未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夙愿:讓中國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傲視全球,成為領先者。
曾有日本科學家感慨,土星-5的各單項技術,當時的日本同樣掌握,但整個“阿波羅”計劃之龐大、周密,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工程,而這方面日本的差距實在太大。日本如此,中國亦然,如果說在個別節點上,中國與國外的差距并不大,那么在總體、系統上,這一差距依然相當驚人。
不論是航天、航空或核技術技術,美國都實行過“拿來主義”,引進外國專家,吸收盟友技術,借鑒納粹成果,但與此同時,他們自身在這些領域也有雄厚實力和豐富積累,如火箭技術,美國陸軍航空局就潛心鉆研幾十年,國內一些知名院校也建立了多座專業研究機構,正是在這樣深厚的科學和專業基礎上,美國的“拿來主義”才會讓其青出于藍,后來居上,最終成為世界高科技領域的執牛耳者。反觀中國,盡管高科技、尤其國防科技領域,是建國后最受重視、被“非科技因素”沖擊最輕的部門,但不論基礎科學或專業研究,不論軟硬件實力或學術氛圍,都離國際先進水平有不小差距,這種總體性的差距,絕非錢學森等少數科學精英一己之力,可以縮短的。
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已非錢學森等歸國時所能比擬,今天中國所能投向科學研究領域的人力、物力、財力也相當可觀,如果說,當年中國面對一窮二白的國情,和迫切的現實需求,不得不將寶押在錢學森等少數精英身上,“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合理的、也是無奈的話,今天的中國就更應將最多氣力花在固本培元上,花在科普、基礎學科,以及整個科學體系、科學氛圍的營造上,惟如此,才能讓新一代的錢學森們,得到充分發揮潛能的平臺。
相關新聞
- 2009-11-01錢學森靈堂連夜布置 預計1日可接受公眾吊唁
- 2009-10-31錢學森兒子錢永剛:父親去世時很安詳
- 2009-10-31錢學森是中國的國魂 地位無可替代
- 2009-10-31錢學森與夫人蔣英青梅竹馬(組圖)
- 2009-11-01外媒關注錢學森逝世 對其貢獻予以著重介紹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