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取得農業控制權,與其說是“外資主動侵入”倒不如說是國內產業資本“放棄防御”所致。這一趨勢的背后不乏市場自身的理性邏輯。正因此,對于相應問題的解決也必須要經由市場規則才行。
近年來外資大舉進入中國農業領域所帶來的利弊關系正在發生明顯變化。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外種子公司生產1粒甜椒種子成本僅1分錢,但在中國市場卻要賣到1元錢,比黃金還要貴。但由于相關市場已被國外公司壟斷,農民面對高價“黃金種子”卻只能被迫接受。
種子市場只是外資全面介入農業產業的一個縮影。
外資進入國內農業產業,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較早進入的外資主要以“綠地投資”為主,即通過獨資或合資形式新建企業。這一投資模式屬增量的市場進入,類似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改進”,有利于我國農業市場的擴大開發,提高了農業產出規模和就業數量。但近年來,跨國公司開始轉而選擇戰略性并購投資,即通過收購和控制既有農業企業來擴大存量市場占有率,其目標直指農業資源的實際控制權。由此外資對國內農業領域的影響開始發生根本變化,特別是對國內的相關產業安全構成了威脅。種子價格貴過黃金,正是這一威脅影響的典型表現。
但理性分析就會發現,從外資取得農業控制權的具體要素看,與其說是“外資主動侵入”倒不如說是國內產業資本“放棄防御”所致。事實上,當年外資進入國內農業市場曾引起一片喝彩,因中國沒建立起一整套自我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外資介入彌補了產業資本投入的市場空白。從農業投資上游領域看,投資資金規模巨大,但實際經營收益卻極易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市場風險巨大;而下游糧食產品價格受行政定價約束,市場收購價偏低,直接制約了投資資金的收益回報。風險和收益的嚴重不對等阻礙了民族資本介入的興趣,國內自有資本并沒有主動介入投資意愿,相關市場可謂拱手相讓。
跨國公司能在國內農業市場脫穎而出,恰是因為其本身跨越了國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風險收益不對等的問題。其一,跨國企業投資遍布全球,由此能夠對沖單一區域的自然災害風險;其二,全球采購、全球銷售模式,規避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管制問題,能保證一定的投資收益;其三,海外金融市場有成熟的農業產業保險機制,跨國公司能夠借金融產品創新實現風險與收益共擔。制度上的優勢已經注定了外資介入農業市場的強勢地位。
可見,盡管國內農業市場的外資化趨勢理應引起高度關注,但是這一趨勢的背后不乏市場自身的理性邏輯。正因此,對于相應問題的解決也必須要經由市場規則才行,單純以民族主義情緒空發抱怨并無實際意義。解決國內農業市場外資化問題至少需要如下努力:一是完善農業金融風險對沖機制,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金融機構加大相關金融產品開發;二是農業品市場定價應以市場供求為基準,甚至可以略高于均衡價格,以鼓勵民間資本的積極介入;三是對外商投資農業領域目錄進行重新審核,對一些敏感性行業約束外資進入。唯有此,才能夠真正促使國內農業市場的回歸,改變外資獨霸天下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