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汪玉凱在廣州“簡政強鎮事權改革暨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論壇”上說:雇員制是將來公務員改革的趨勢,將來綜合管理類公務員將沿用現行公務員制度,而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將越來越多采用雇員制,政府雇員可以高工資、高待遇,但不是終身制。(6月20日《廣州日報》)
所謂雇員制,是指政府以契約形式聘用、管理某些專門技術人才及承擔部分臨時性、勤務性工作的人員的公共人力資源制度。它以勞動合同為主要手段,來界定、規范和調整政府與雇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優化和組織形式的完善,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為社會發展提供多樣化和高品質的公共產品。
由于政府雇員制把市場用人機制引入政府機構,不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還淡化了政府機關的官本位色彩,打破政府機關只進不出的用人弊端,所以西方一些國家,比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喜歡采用,認為實施政府雇員制是西方公務員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據了解,這些國家有20%的政府崗位是臨時政府雇員,且雇員的比例在政府中逐年增長。
近幾年來,我國也有一些地方嘗試政府雇員制。最早推行政府雇員制是2002年6月,吉林省出臺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員管理試行辦法》,隨后,上海、無錫、武漢、深圳等地都推出了這項制度。一時間,“政府雇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被寄于厚望的雇員制真能產生“鯰魚效應”嗎?然而,從我國一些地方試點雇員制的結果看,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即“不盡人意”。這也昭示著雇員制雖好但推行很難。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呢?中國人民大學行政學專家毛壽龍教授一語中的,政府雇員制是對當前我國公務員制度的一種創新,還缺乏相應的制度配套,特別是政府雇員制與現行法律制度是脫節的,不能匹配。如現行《公務員條例》中并沒有規定在公務員系列之外有政府雇員,其中只規定了工勤人員。
另外,我國與西方一些國家國情不同,尤其是實施政府雇員制的一些西方國家,政府機構一般比較精簡,冗員不多,增加一些臨時性的政府雇員,可作為政府工作的應急補充。我國則不然,我國政府機構臃腫,人浮于事。上班時間“喝茶水、嗑瓜子、看報紙”是對公務員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盡管,中央一再要求“精兵簡政”,壓縮人員編制,但實際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好不容易裁了一些冗員,可又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一茬。這個部門裁下來的人員安排到另外的部門,到頭來公務員的實際人數并沒有減少。據了解,近些年我國財政供養人員仍然呈上升趨勢,其速度相當于我國人口增長的三倍。因此,筆者認為,雇員制的問題核心還是現行公務員制度改革,尤其要在公務員編制上予以壓縮。否則,就會出現有些專家學者所擔憂的“留著媳婦請保姆”的現象,進而使政府雇員制演變成一種新的、隱性的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的人員膨脹現象。
- 2010-06-21拉“雇員制”大旗,作“高薪制”虎皮?
- 2008-07-25政府雇員制,夾生飯還是速效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