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鼠游戲”因此上演。面對這些訴諸非正常渠道的維權者,各種五花八門的維穩手段不斷挑戰著人們的想象極限。每一年,各級政府部門都在維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多地曝出不同版本的公民“被精神病”事件;在一些地方,某些職能部門竟然豢養著一群打手性質的保安;北京居然存在過安元鼎這樣的專業截訪公司……凡此種種,都讓原本就不夠通暢的維權渠道更加逼仄,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現有的各種“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的功能和作用。
從短期效果看,這些“非常手段”看似達到了“維穩”目的,讓一些事態平息下去,但如果放在一個更為長遠的時間范疇予以考量,這樣治標式“維穩”模式勢必蓄積大量的社會矛盾。一旦出現某些公共事件,可能會引爆更大的社會危機,導致“越維越不穩”。切實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切實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才是“維穩”的治本之道,地方政府應該對這一點有清醒的認識。
從這個意義上講,總書記的講話實際上給地方官員們上了一堂最好的“維穩課”。不僅闡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維護社會穩定,還說明了什么樣的方式是真正的維穩方式,以及什么是維穩的目的,即“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如果地方政府認真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應該能意識到,在中央看來,“維權”和“維穩”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輔相成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越健全,維權渠道越是暢通,民眾的訴求越能得到及時回應,就越能有尊嚴地生活,社會也越穩定。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我們共同見證了太多的公共事件,對社會矛盾多發期的特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2011年剛剛開局,總書記就特別強調“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的問題,我們期待各級政府部門能夠把總書記的要求貫徹到具體的民生細節,轉變思維,以更為科學、理性的手段維護群眾權益。這種帶有民本情懷和政策暖意的舉措才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長治久安的不二選擇。易艷剛(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