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都市”里有多少“人的城市化”?
2011-02-14 17:30:3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李艷 我來說兩句 |
農村雖然有點落后,但土地承包權與房產畢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與精神家園,土地承包權能解決農民吃飯問題。宅基地使用權能保障農民的基本住房問題。土地快速城市化,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政府固然可以獲得大量土地出讓金,但是如果進城的農民找不到可以有尊嚴生活的工作,吃什么?買不起房,住什么?如果失去土地,取得城市戶籍的農民在城里混不下去了,退路何在?官員決策思維同質化,跟風打造“國際大都市”,推進土地城市化,引導農民進城,到底有多大把握? 盡管有消息說不少地方在鬧用工荒,爭搶農民工,但是用工荒多與產業結構調整有關。文化水平較高,擁有一技之長的青年農民找工作相對容易。對于長期生活在農村、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就業技能、年齡偏大的農民來說,不僅難以找到體面的工作,恐怕連競爭臟苦累基礎性崗位都困難。如果進城農民就業技能跟不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他們的就業前景并不容樂觀。 筆者這樣說,并非否定城市化的大方向。但是土地與宅基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與精神歸宿。政府引導農民進城,解決他們的醫療、教育問題相對容易,但是,解決他們的住房與工作問題,讓他們安居樂業,更為重要。 農村城市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城市化進程只可穩步推進,不能急于求成,為了所謂“國際大都市”的虛名與政績需要,拿農民的福祉冒險。只求土地城市化,忽視人的城市化。正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張占倉所言:“城市發展正處于波動期,城市經濟好的時候,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民到城市打工,一旦城市經濟發生波動,首先失去工作的就是農民,而土地正是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是他們的退路。”如果大量農民放棄農村戶口進城,到時候居無定所,就業無門。他們的退路在哪里?還有那些缺乏基本生活尊嚴的打工者,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市民”嗎?況且,城市規模急劇膨脹,如果交通、教育、衛生、公用事業等公共服務跟不上,還會衍生嚴重的“城市病”。政府建設“國際大都市”,推進城市化,只能謹慎決策,循序漸進,不可盲目攀比城市化進程。 |
相關閱讀:
- [ 12-30]垃圾圍城困局已成城市化的“切膚之痛”
- [ 11-23]大火后看中國城市化誤區
- [ 08-23]引導進城農民“觀念城市化”很必要
- [ 08-17]“逆城市化”里有農民城市化生存的艱難與無奈
- [ 08-16]“逆城市化”是一種假象
- [ 08-16]逆城市化假象后的真問題
- [ 08-11]從重慶戶改看中國的城市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