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教育部發布通知稱,今后打工者子弟可在北京、上海入讀中等職業學校。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打工者子弟可在京參加中考,以借讀形式入讀中職學校。關于這件事相關人士是這么解釋的:原本就有相關規定,上海已經明確規定中職學校可以接收打工者子女。而因為按北京初中畢業生數量測算,本地畢業生數不能滿足所有普高和職高的接納量,因此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北京有合作的西部、周邊省市的學生,都是北京中職教育的招生對象。
大概說起中職學校很多人還是知道的,其實就是當年我上學時候的技工學校與職業學校,按說這并不是壞事兒,能夠讓農民工的子女在這樣的學校受到相當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說起來將來也有一手謀生的手藝。更何況最近有新聞說,很多大學生畢業的工資不如農民工,將來說不定藍領白領在收入上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區別。在發達國家里,手藝人、藍領工作者其實并不比一般白領的收入少,兩者甚至在社區當中是鄰居。他們之間的階層劃分并不是收入決定的,而是在于生活方式與知識結構。
實際上在很多國家當中,中等專業學校都是教育的重點。大學算是一種通識教育,出來以后直接上機床估計是不行的,在制造業強國的德國,考這種專業技術學校比一般大學還困難,除了出來就有工作之外,其升遷的路徑也相當明晰。日本也是如此,也同樣是制造業大國。早就有研究顯示,制約我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我們的高等技工不足,對于工業生產來說是個大問題。要知道,無論多么精密的機床,要想加工出高精度的零部件,不但有賴于操作與維護,而且最初制造這種精度極高的機床也是要靠手工的。
從實際上來說,這當然是一件好事兒,尤其是在北京與上海兩地,中職學校的技術水平與實習機會都還是挺不錯的。但這事兒之所以拿出來說一說,主要是在于教育部門有關人員關于“因為”的那段表述:(北京)本地畢業生不夠多,難以滿足北京所有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接納量,所以才破格開恩,讓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以及與北京有合作的地方省市學生有此機會過來讀個職業學校,而且還是“借讀”。
您看,就連培養高級技工,都要等到京城子女不能滿足招生需求之后才可以。這其中有兩種歧視。其一,這是一種學歷上的歧視。大學生早就是天之驕子,而藍領工人算是“勞力者治于人”的階層,農民工的孩子不能在本地正常考學,而是只能上中職學校,甚至只能借讀的現實,首先就體現在這種學歷歧視上。
其次,這是一種身份歧視。在學歷歧視之下,當中職學校成為社會中看上去是等而下之的一種選擇之時,還要在本地生源不足的情況之下,才輪到農民工及有合作關系的地區之子弟入學。尤其是這種話還可以明目張膽、赤裸裸地說出來,真是讓人無比驚訝了。大概是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也算是歧視的一種。
聯想到北京的購房與購車限制,大概這樣的話也不能算是令人過分驚訝了。原本應該是好事兒,被這樣的表態以及這樣的內涵給糟蹋到讓人甚為不爽的地步,相信也算是奇景。(作者系知名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