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博上一則關于“普華永道25歲女碩士過勞死”的帖子,短時間內被大量轉載。普華永道方面證實確有審計部門入職半年的新員工近日不幸病逝,但否認“過勞死”一說。而逝者小潘生前在微博上時常抱怨工作忙、沒有休息時間,更用諷刺的語調寫下“好歡樂的加班……”
網友說,天堂里不會再有日復一日的深夜加班。雖然普華永道員工病逝事件是否“過勞死”尚無定論,但此事顯然再次觸發了公眾對“被加班”的群體感觸。一項由新民晚報與智聯招聘聯合發起的白領加班調查顯示,93.24%的上海白領加過班;除節假日外,工作日晚上加班是家常便飯,69.6%的白領有過這種經歷;35.1%的受訪白領每周累計加班超過10小時,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工作日的加班時間在2小時以上。
“被加班”不是癔癥,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加班之禍,尚且屬于可以言說的痛;但“被加班”之惡,恰在于令你有苦說不出。《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狀況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大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六成。按照中華總工會勞動保護部部長張成富的說法,“過勞死”不僅威脅著在生產線上勞作的普通工人,且早已呈現出向高科
技領域、“白領”階層蔓延之勢。
我們是怎樣走上“被加班”之路的呢?看得見的是因為企業的嚴苛制度,看不見的是“模范”的激勵作用。就業壓力如此之大、創業之路如此之艱,保住職位就得超負荷加班。此時如果社會輿論一窩蜂地對過度工作褒揚有加,而勞動監察部門又繼續堅守“不訴不究”原則。那么,“被加班”的潛規則就華麗逆轉為冠冕堂皇的職場明規則——當這種異化以“開水煮青蛙”的姿勢蔓延開來,就成了彌漫于大小企業之間的所謂“加班文化”。
基于生存壓力與權利受損的“被加班”,危害不言而喻:一方面,這種加班得不到物質補償,資方有合法理由拒絕支付“被加班”的勞動報酬,使得加班成為白勞;另一方面,它是對《勞動法》等明晃晃的規避與傷害,使得相關的法規喪失公信。此外,類似河北滄州農信社的“最牛加班費”等,事實上使得無償“被加班”成為新的社會裂痕。
“不在沉默中加班,就在沉默中被炒。”加班過濫已不是一個加班費上的糾結,它對生命健康的事實侵權已誘發了不少悲劇。對“加班文化”去魅、厘清加班中的權與責,這已成為雇傭勞動關系中的底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