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乃至亞洲贏得第一個網球大滿貫(法國網球公開賽)單打冠軍的李娜,在獲獎致辭中并未照例感謝國家,而是首先感謝了贊助商,然后感謝了賽會組織者、工作人員、教練團隊,祝福了不知名朋友的生日快樂,并在稍后的采訪中,感謝了引她復出、保她單飛的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
對此,一些朋友認為,李娜的做法有些不夠“大氣”,不近人情。
其實李娜做得合情合理。她是“單飛客”,沒有贊助商,沒有獎金賽,就沒有她和整個團隊的衣食住行、比賽經費;沒有教練團隊,她就無法保持良好狀態,心無旁騖地投入高密度、大強度的頂級職業比賽。一個職業選手,把自己的“衣食父母”放到前面感謝,正是職業素質的表現。
至于國家,李娜給予的又何止一個“謝”字?且不說羅蘭·加洛斯球場上空升起的國旗,埃菲爾鐵塔前高擎的獎杯,單就她獲獎數小時間,一個中國女性的名字奇跡般地登上全球幾乎所有主要國際傳媒的醒目版面乃至頭版頭條,這一奇跡,不僅是中國體育界,也是任何行業的中國人憑一人之力,所絕難創造的。這樣的“謝”,難道還不夠重,非得說出來不可么?
要說謝,李娜固然應該謝謝國家,飲水思源,畢竟這個如今在體制外翱翔的自由鳥,也曾經得到體制內的不少便利。但國家又何嘗不該感謝一下李娜?
近年來中國固然在競技體育上獲得不少成就,如奧運金牌第一、姚明在NBA的成功、劉翔在110米欄上的突破。但奧運金牌中,“專業勝業余”成分較多,金牌第一遠不能代表競技體育第一;姚明的成功是不折不扣的職業化的成功,但他在NBA的巔峰時期,也不過是眾多出色球員中的一個,最好成績僅是打入季后賽次輪;劉翔的突破雖然可贊,但一來僅是田徑單項的成功,二來田徑雖是競技體育的基石,卻同樣并非職業化程度很高的項目。
與上述人等相比,李娜的勝利,是在職業體育競技中最熱門、最具世界性和代表性的項目中連續獲得突破性成功,是與強者對壘的勝利。她贏得眾多國際好評,奧妙也正在于此。如此高質量的勝利不僅為她,也為中國體育乃至整個國家帶來榮譽,賽后許多國際知名傳媒開始重新評價中國體育的含金量,認識到中國并非只有“舉國體制”一種競技體育模式。這比任何宣傳文章都更具說服力。僅就這一點,國家就該對李娜說聲謝謝。
盡管許多圈內人表示,李娜的勝利并非單純“單飛”的成功,體制內的“奠基”同樣功不可沒。但必須承認,得到“奠基”機遇的中國網球手為數不少,但最終贏得巨大成功的,卻是李娜(當然不僅一個李娜)這只被“放飛”的自由鳥。承認“單飛”在職業化程度較高項目中的巨大作用,是對事實的一種尊重。在體育領域的很多方面,中國人往往瞻前顧后,惟恐“放飛”過多,雞飛蛋打,結果是既得不到職業體育的紅利,又丟了舉國體制的“干糧”,還削弱了對運動員的控制力。
如今李娜用巨大的成功告訴人們,“放飛”不意味著失控,職業運動員擁有更多自由也不意味著奪冠實力下降,這為中國體育解放思想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啟迪。僅沖這一點,國家也該對李娜說聲謝謝。
在舉國體制下,許多中國運動員文化水平欠佳,個性得不到發展和體現,在國內外的言行舉止很難打動媒體和體育迷的心。與之相比,“單飛”的李娜卻向國內外公眾展示了一個中英文流利、談吐得體、善于應付提問的全新中國運動員形象,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也有李娜這樣一位與世界上任何熱門項目明星一樣,有特點、有個性的本土競技選手。僅沖這一點,不該對李娜也說聲“謝謝”么?
(作者系旅加學者)
- 2011-06-07李娜奪冠: 讓徹底的“單飛”再多一些
- 2011-06-07萬一李娜輸了又如何自圓其說
- 2011-06-07從兩省爭李娜談名人的籍貫和出生地
- 2011-01-31國人緣何對李娜愛恨交加
- 2011-01-30李娜凸顯中國體育戰略轉型意義
- 2011-01-30李娜為中國體育樹立新標桿
- 2011-01-30為李娜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