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7月12日,中國銀監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數據,就銀行收費等一系列問題向社會作出回應。報告中指出,中國銀行業服務項目共計1076項,其中226項免費,占比21%;收費項目850項,占比79%。針對民眾普遍反映意見較大的收費服務項目,銀行業協會的回答是:合規合理的收費應多多益善。
首先要看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銀行提供服務,自然要收費。如果它所提供的服務都不需要收費,那么沒有一家銀行能扛得住來自客戶的種種要求,這種免費的游戲最終是既不利于銀行,也不利于客戶。
但是為什么廣大消費者對銀行的服務收費抱有這么大的怨氣?我們可以看看該報告中的另外一個數據:與2003年銀行服務產品與項目比較,大型商業銀行2010年有償服務產品和項目 662個,較2003年增加338項,7年來增長了104%;股份行2010年有償服務產品和項目354個,增長了55%。這意味著越大的銀行——比如工農中建交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收費項目更多,而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的收費項目較少。
為什么銀行業也會出現 “店大欺客”的現象?因為在不少地區,消費者所能選擇的銀行實在有限——很多小縣城估計就只有工農中建四家銀行。由于缺乏競爭對手,那么這些銀行自然愿意增加收費項目。但是對于那些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們作為市場上的后來者,必須比這幾家大銀行提供更優質的、甚至是免費的服務才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只有競爭,才是化解銀行服務收費的正道。
中國銀行業協會副會長楊再平表示:“中國銀行業在服務收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信息不透明、告知不充分,給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夠,尊重和引導消費者選擇不夠。 ”并指出,中銀協醞釀年內推出關于引導提高信息透明度的相關規范。
通過提高信息透明度來規范收費項目,這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是成立的。但銀行業是不是充分競爭?這值得懷疑。如果說在一線或者二線城市里,消費者尚有在眾多銀行中做選擇的權利,那么在很多偏遠地區,消費者大概只能是自認倒霉了——因為銀行就只有那么二三家,你到哪里去找其他銀行?在這個時候說規范信息透明度,往往是望梅止渴。實際上,目前的銀行業在信息透明度上已經做得還算不錯了,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在一家獨大的前提下,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消費者還是沒辦法用腳投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銀行業收費問題,指望中國銀行業協會來解決,恐怕也是緣木求魚——因為中國銀行業協會本身就是代表銀行業的利益,對于該機構負責人所透露的信息以及表明的姿態,消費者也該保持足夠的清醒。
因此,僅僅從提供信息透明度角度來討論銀行收費項目,可能遠遠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銀行業自身提高服務專業能力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還是從引進更多的競爭者上面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讓消費者擁有多種選擇,商家才會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準。當然,就目前而言,確實還看不到改變銀行業壟斷局面的跡象。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執行院長)
- 2010-04-14解讀銀監會主席的"比如"
- 2009-07-18銀監會禁向未成年發信用卡,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