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建設應有新思維
www.xpshebei.com?2012-07-31 17:40? 金文欽?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每年汛期到來,我國一些地方都會暴雨成災,人們司空見慣。 但今年有著不同特點:一是汛期時間來得長,快8月了,暴雨還在繼續;二是往年洪水泛濫多發生在南方,今年北方一樣發生,北京、天津、呼和浩特等城市同樣發生內澇;三是災害危害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都很大。“內澇”幾乎成了城市的通病。城市暴雨成災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城市規劃建設該有新思維了! 天老爺發怒,人類猝不及防,有時難以抗拒,但假如一味歸咎于“天災”,不反躬自省,就于事無補。未雨綢繆,防水患于未然,至少可以防災、減災。城市是載體,載體講容量,如同船的“吃水線”,決定船的載重量,超過“吃水線”限量,就有翻船的危險。縱觀一些城市,地下設施缺乏前瞻性,只作短期打算,難怪 “逢暴雨必淹”。而青島市就從未發生過內澇,其排泄雨水的暗渠寬3米、高2.5米,可容納大排量小汽車通行。再看其他一些國家,排水系統設計都定位在百年一遇,甚至更長時間。事實說明,城市內澇并非不可避免,問題出在排水系統。 山是城市的天然屏障,水是城市的生命血脈,所以,城市的山水都不能破壞。必須正視的是,現在不少城市崇尚大拆大建,填湖削山,挖山毀山,破壞山體,占用河道,污染水源,致使生態環境惡化,內河道、湖泊水塘、地下水脈被填堵隔斷。一旦遇到暴雨,勢必影響泄洪,發生內澇,以致釀成大災。其實,自然形成的都是合理的,人類宜順勢而為。城市依水而生,無時無刻離不開水。水利萬物,滋養眾生。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利用好自然水系,發揮湖泊河道的蓄水調節功能,減少人工的過度開發破壞,使之趨利避害,造福市民。 輿論批評一些地方“抗災能力強、防災能力弱”,這道出了當前一些城市的實情。我國體制優勢便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我國賑災表現常常比其他一些國家好,但相對地說,預防災害方面比較弱。照理說,大災之后,痛定思痛,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有的地方過后不思量,沒有吸取應有的教訓。有人認為,抗災很花錢,防災投入更花錢,但防災有可能“白防”,而且防得越好,災害越少,越像是“白防”。城市地下多為隱蔽工程,平時不容易暴露,要說是政績,更像是 “潛績”,不能給官員掙來面子。如果顧及“政績”,下面工夫自然就差了。 現在很多城市自詡是“國際大都市”,但到底“大”在哪里?似乎重地上,輕地下;只重“面子”,輕“里子”。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建設現代化的大都市,在注重華麗外表的同時,是否更應關注內在品質呢?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和良心。”我們的決策者、管理者難道會缺乏這種“智慧和良心”嗎?(福建日報)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