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致霾,誰在“要錢不要命”?
www.xpshebei.com?2013-02-01 09:37? 司馬童?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1月31日在京表示,煉油企業是霧霾天氣直接責任者之一,但這并非因油企質量不達標,而是中國標準不夠,只有北京推行含硫量在10ppm以下的歐Ⅴ,但全國普遍為150ppm的歐Ⅲ,標準不提高設備改造就上不去。(1月31日新華網) 過去兩周國內多個重點城市陷入“霧霾危機”,有關數據稱,全國霾面積已擴至143萬平方公里。痛定思痛之下,煉油企業終于不再“悶聲大發財”,開始承認油品標準不高加速了霧霾天氣的形成和擴散。然而,承認是一回事,能否改進卻又是一回事——解讀中石化董事長的言下之意,要想改變國內油品含硫量超出歐洲標準15倍的現狀,似乎惟有“油價提升——設備改造”這一條路可走。 大范圍的霧霾天氣揮之不去,其后果的確令人堪憂。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接受央視采訪時,就直言不諱地表示:據研究,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個微克,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大氣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誰都跑不掉!那么,油品致霾究竟是誰在“要錢不要命”呢? 從一貫的表現來看,“為國為民、勞苦功高”的煉油企業,顯然不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錯。其道理很是簡單,這些年來,油企每次漲了一點價,社會公眾就群情鼎沸、罵娘不止;那么好,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你消費者不愿被“持續割肉”,咱也就不急于讓油品標準跟“國際接軌”。 “劣油兇猛”的背后,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真相?早在去年的一篇財經報道中,就揭示了問題的實質:圍繞著油品質量升級的博弈,在中國已經長達十年之久。從記者遍訪相關行業專家和有關部門調查的情況來看,中國油品質量升級困難的背后,與其說是石油企業的技術障礙,倒不如說是一個經濟問題。換言之,“油品升級也應提升油價”的論調,更可看作是對既得利益的死爭不放;事實上,石化巨頭們完全有能力也有義務迅即提高油品質量。 對于某些壟斷企業“無利不起早”的脅迫心態,網民的評說很是尖銳犀利、不留情面:這個媽當得,以前成天慣著,現在孩子在外面挨罵了,反倒怪起老媽管教不嚴了。話糙理不糙,想想也是,以往想要漲價的時候,總是動輒拿“國際慣例”說事;如今要其為改善空氣質量作些貢獻了,卻又反而對“國際慣例”置之一旁、愛理不理了。 油品致霾的禍因既已承認,那么當“霧”之急,是“錢命關天”,還是“人命關天”,答案便已不言而喻。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最近的霧霾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都造成影響,我們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用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顯然,總理所說的“讓人民看到希望”,就包括了油品標準的別再鉆進“錢眼標準”。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01]走出霧霾,用行動讓人民看到生態文明希望
- [ 02-01]像防非典一樣防霧霾
- [ 02-01]治理霧霾別漏了燒烤攤
- [ 01-31]霧霾天是誰讓公車違規行駛
- [ 01-31]霧霾中請多關注戶外工作者
- [ 01-31]以公開透明讓霧霾中的民眾看到希望
- [ 01-31]治理霧霾,需要告別“口頭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