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報垃圾化源于評價行政化
www.xpshebei.com?2013-04-11 08:10? 曹 林?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媒體曾報道,中國每年的論文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居世界第二。可發表在學報上的論文占多數,學報成為“最大的垃圾產地”,可見“論文數量世界第二”的成色了。我們在書店和其他文化市場上,是很難看到高校學報身影的,實際上,從公眾對學報的陌生感,就能窺見“最大垃圾產地”的一斑。公眾看不到的學報,沒有市場競爭壓力的期刊,怎么會不成為垃圾呢? 公眾看不見高校學報,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從功能上設置,學報不是做給公眾看的,發行量很小。甚至根本沒有“高校間學術交流”的價值,而完全淪為職稱評審的工具,成為評教授前突擊發論文的園地。一些高校學報發行量甚至低到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根本不發行,只給作者印幾份留作評職稱的材料之用。沒有市場評審的壓力,無須用質量去贏得讀者口碑,完全靠高校撥款或賣版面而生存,怎么可能不垃圾化? 實際上,學報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市場催生的,而是計劃和行政的產物。每所大學或學院建立時,都會配建相應的學報,中國幾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學報,被定位為本單位科研人員發表學術成果的園地,完全不考慮讀者的評價,完全沒有市場評價壓力。這樣的定位,難免不成為發論文的機器,而既然成為機器了,又難免不成為垃圾的傾銷地。 國外很多大學的學報,都不是這樣計劃配備,而是根據大學自身的專業優勢和社會需要而出版。比如,牛津大學出版社近來推出了一份叫《腸胃病學報告》的期刊,并不是什么都登,而是非常專業。立足中國本土,著力成長為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期刊。出版方是這樣解釋的:十幾年來,腸胃病學的研究在中國取得了飛速發展,其結果之一就是該領域現有的國內臨床腸胃病學期刊的發展已很難滿足與日俱增的國際學術需求。針對這一現狀,牛津大學出版社與消化科學出版有限公司聯合出版《腸胃病學報告》,并且該刊即是同行評審的電子期刊。 這就是市場化運作思維,而不是行政化。因為有需求,才出版相應的期刊,而不是領導意志決定的。并且刊物的運作遵循嚴格的學術規范。這樣運作,刊登在其上的論文自然不會垃圾化了。 無數事實早已證明,遠離市場而由行政主導和權力操縱的領域,無不被垃圾化。憑特權上文章,看領導的頭銜上文章,論文豈會有質量?學術雖然比較小眾,但并不意味著完全脫離市場而成為高校的封閉圈子,沒有正常的市場化,偽市場就會附體,收錢上論文,把刊物當賺錢工具,結果也是走向垃圾化之路。學報的垃圾化源于評價的行政化,而這種行政化只是大學教育行政化的一個縮影。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1]制造垃圾的高校學報不如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