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公布《食品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焦點。如果說公眾有什么意見的話,莫過于期盼“黑名單”能一“黑”到底、效力更猛些。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食品藥品質量堪憂的問題沒有緩解,必須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做好醫藥衛生、食品安全工作。 “黑名單”的首要意義應當是讓上榜者付出名譽上的慘重代價。但與公眾期待相比,這一制度目前力度遠遠不夠。一些“黑名單”躺在政務網站的某個犄角旮旯里,公眾很難知曉,無法起到以“信譽風險”倒逼企業誠信經營的作用;有的在曝光違法違規企業時,頻繁使用“某品牌”“某企業”等字眼,實際上是對無良企業的袒護縱容。 “黑名單”制度設計不能缺乏剛性約束,否則震懾力度有限。《食品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只有“因提供虛假證明、文件資料樣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騙手段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藥品經營許可證、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藥品批準證明文件受到行政處罰”兩種情形,才會受到5年內不受理其申請的懲罰。此外均未有實質性的處罰手段。此力度比起一些發達國家同類法規輕得太多,很難把不良企業嚇住。 “黑名單”不能一“黑”到底,還與地方政府對于上榜企業的態度有關。現行的《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規定(試行)》要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其查辦的重大行政處罰案件“黑名單”,并“轉載”各地公布的“黑名單”,“黑名單”制度實施主體主要是地方政府。一些地方落實起來“打折扣”“搞變通”,生怕監管嚴了影響企業效益和地方經濟發展,甚至地方政府袒護不良企業的事例也不鮮見。正確做法是“黑名單”與行政處罰掛鉤,建立一條從生產到融資到銷售的懲戒鏈條,讓失信企業付出應有代價。 歲末年初之際,期待各地以建立全國性的食品藥品“黑名單”制度為契機,適時公布一批不良企業和產品“黑名單”,形成“黑名單”企業“人人喊打”的氛圍,讓老百姓過安定祥和的兩節。 (新華社記者 王賢、胡星) |
相關閱讀:
- [ 01-31]“樹榜樣”也能維護食藥安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