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文化身份 實現文化現代化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人具有極強的模仿性,他人是自己的鏡子。在信息一體化時代,個體的人改變了對于整個世界以及他人的認知程度,也在信息的影響和暗示下逐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背景下,表面看起來觀念更加民主,生活更加豐富,文化更加多元,事實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更加趨同,更加單一,文化的多元化受到的威脅最明顯。就我國目前文化發展來說,有兩個傾向值得警惕。一是在傳播中,由于各種有意無意有知無知的原因,人們誤把文化的現代化等同于文化的全球化,產生這種誤會的直接后果是,把民族的獨立的傳統等同于保守和落后,等同于需要摒棄和改造的文化;另一個則是把西方文化等同于全球文化的標本。 在這種背景下,守護傳統節日,守護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和形成的生產、生活、情感、審美等形態,不僅僅是記住一份鄉愁,也是對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文化存在的審視。而當前最現實而迫切的是文化的現代化問題。 由農耕文明快速發展至今的我國社會,正在經歷一次陣痛,即如何實現中國當代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毫無疑問,只有文化的現代化才能將一個民族真正地帶入現代化的軌道。與科技的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工業的現代化不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不是徹底更替的過程,而應是有序繼承、有機更新的過程。有機更新的前提,是完成對經過歷史淘洗、歲月積淀的優秀文化傳統的準確繼承。在繼承文化傳統的精神內核和經典本體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文明形態的變化和人類觀念認識的提升,揚棄其與時代發展背道而馳的成分,豐富、擴充、發展傳統文化的當代內涵和時代表達,形成新的傳統和精神。 春節文化的現代化,具有不自覺和自覺兩個過程。人們借助網絡表達節日情感,這種變化起初是偶然的,但明顯的使用效果和傳播優勢,使其迅速被接受、被傳播,甚至被固化成一種年俗,之后的使用便是人們自覺選擇的結果。在新媒體時代和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對于春節文化的傳播,提倡用多種形式將春節作為一個節日具體化、可操作、可傳承。從這個角度出發,不必排斥各種商業手段和策略,客觀上它也有助于擴大傳播,使春節具有可以看到的“物質形式”。 關于節日文化,要看到其對于一個民族精神和心理建設的重要意義。圣誕節的廣為傳播,強大和本質的力量是這一天作為基督或耶穌誕辰日的宗教儀式感。所以,春節文化的現代化,最關鍵還是要在厘清春節文化的儀式本體、情感內核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加大對春節的文化價值的傳播,強化對春節的文化感知。至于春節的文化價值,研究已經很豐富了,但要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語言講述這些價值,比如孝慈仁愛、祈福祝愿、和諧和平等,這些傳統文化對于一個社會的精神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講清楚這些文化的內涵,這個節日就具有了文化價值感,就會有向心力,被重視,被向往,才不會落伍。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1日 14 版) |
相關閱讀:
- [ 02-18]別讓異化的紅包扭曲了春節文化
- [ 02-20]春節文化成東風西漸先行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