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3/2014》。發布會上,有學者稱目前我國已經邁入“人均萬元稅負階段”,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所謂“人均萬元稅負”是怎么得來的呢?計算并不復雜,2013年我國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2.9萬億元,被13億人口一平均,便可得出這一結論。對于一般民眾來說,雖然是被平均,但這個數字還是讓部分民眾找到吐槽點,想想,每個人每年要交一萬元的稅,好像是很高。 針對此,有學者認為,這只是因為稅負這一專業名稱帶來的誤解。“人均萬元稅負”如果換一個“人均財政收入”的說法,就不會引起那么大的誤解。的確,人均稅負可不就是人均財政收入嗎?如果名詞互換一下,人們不僅不會覺得自己承擔了稅收重擔,甚至還會覺得我們的人均財力太小了。按照國際可比口徑計算,2011年我國人均政府財政收入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528美元,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財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我國人均財政收入只相當于這些國家的1/10左右。 看到這里大家會迷糊,那么,我們目前的稅負到底高不高呢?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回到稅收的經濟學本質。在經濟上,稅收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一個社會有公共需求。稅收用來支付公共需求,來源則是社會的基本主體——企業和個人。企業和個人靠什么支付呢,當然不是他們餓著肚子還要交稅,而是他們進行物質生產的產品剩余。一個社會的稅收就是企業和個人所交的用來支付公共需求的產品剩余。這里就有一個平衡點,就是這個產品剩余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最適合。如果一個社會稅收過多,就可能會影響到企業和個人的基本收入以及再生產需要的投入,而一個社會稅收過低,會讓公共需求得不到滿足。合適稅負,應該能夠實現兩者的平衡。 民眾為什么立刻對萬元稅負有強烈的呼應,是因為他們不會像學者那樣去比較國外的稅負,他們只會跟自己的收入相比較。根據統計,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分別為26955元和8896元。與這一收入水平相比,有人喊萬元稅負過高并不奇怪。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稅負相對過重也有比較切身的體會。但我們同樣要注意的是,在經濟需要稅收刺激的同時,政府所面臨的“公共需求”也在持續增長,這讓政府面臨著擴充財源的壓力。公共需求最明顯的領域是社會保障。政府正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大幅增加醫療、教育、養老及其他社會公共福利支出。中國現有13億人參加醫保,8億人參加養老保險,如果再考慮由“保障全覆蓋”到“保障質量的全面提高”,沒有稅收收入的保障很難行得通。此外,現有的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債務合計有將近30萬億元,這是懸在各地方政府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要想盡快償債,仍然必須仰賴稅收,否則政府債務違約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稅收這一塊提出要“穩定稅負”。所謂穩定,就是維持現有宏觀稅負不變,不增也不減。從我國未來面臨的實際情況來說,這一說法大致是目前各界關于稅負認識的公約數。 |
相關閱讀:
- [ 02-19]“人均萬元稅負”誤讀背后的焦慮
- [ 02-19]稅負比較的參照物是“福利”
- [ 02-18]人民日報談人均萬元稅負:指標遠低于世界主要國家
- [ 12-06]鐵路運輸郵政營改增 環環抵扣下游企業降稅負
- [ 11-25]專家談財稅改革:消費稅擴圍會增加高收入人群稅負
- [ 11-20]工薪階層稅負有望降低 改革有利調節收入分配
- [ 09-26]“稅負高過利潤”不利于經濟復蘇
- [ 08-03]深圳:98.6%“營改增”試點納稅人稅負減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