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包括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等。 過去十多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我國職業教育規模迅速增長,中職規模已與普高規模相當,高等職業教育也占半壁江山。但總體而言,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還不高,中考時進中職對不少考生來說是不得已的選擇,而高考時未達本科線,則被認為是高考失敗。造成這種情況,一方面原因是職業教育學校沒有辦出特色,教育質量不高,另一方面則是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制造了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對于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想了不少辦法,比如,設立中職國家助學金、對中職農村生實行免學費政策、為高職學生提供上升通道(高職到應用本科再到專業碩士直至博士),然而收效不大。 長期以來,我國各地的中高考錄取,都把職業學校主體放在最后一個批次。這給學生和家長的整體感覺是,職業教育是差生才選擇的學校,雖然教育部門注意到這一問題,把部分中職示范校放在中考提前批招生,在高考中也實行部分中職單招,可未對大局產生多大影響。 其次,高等教育實行等級管理,讓學歷情結更濃,除招生分批次外,高校還分為“985”、“211”、公辦本科、民辦本科、高職高專,對應這樣的等級管理,在就業中學歷歧視現象嚴重,引人注目的是學歷“查三代”現象,一個“985”高校的博士生,如果被查出原來是專升本讀的本科,用人單位不會佩服他勤奮學習的努力,不會覺得這樣的人才更難得,而會把其第一學歷作為“污點”排除在筆試、面試名單之外,第一關也過不了。 另外,不要說企業,就連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在招聘時,也一再提出高學歷要求,把高學歷與高級人才畫等號,用人單位的這種學歷要求,會鼓勵學生選擇被人另眼相看的職業教育嗎?在這種環境中,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價值也大打折扣,再怎么上升,還是不被尊重。 要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調整對職業教育的定位,不能將其作為一個層次,而應該作為一個類型,這才是現代職業觀——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這次國務院意見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分互認,其意圖是實現平等發展。可這也難免讓人擔心,會不會只是一種單向認可——職教認可普通教育的學分,而普通教育并不認可或只象征性認可職教學分? 有人認為,我國社會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認識,很難改掉。傳統觀念確實是重要原因,可現實對人的“教育”也是很有力量的。目前,職業教育不愁就業,表面上比普通教育更具前景,但前景恰是職教學生最擔心的問題,他們的晉升、發展會處處受身份限制。而在職教發達的國家,勞動沒有三六九等,行業、崗位的福利保障沒多大差距。 這就提醒我們,發展職業教育要通過制度改革來改變傳統觀念。首先必須努力打破升學教育模式,不以升學作為學生教育的目的,而應該推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職業教育,將技術、職業教育作為受教育者的選擇,并消除阻礙受教育者選擇的障礙。其次,要推進職業教育學校建立現代治理結構。我國過去一段時間的職業教育發展,是行政計劃推進的,規定壓縮普高規模,擴大中職規模,這不是政策引導、學校自主辦學、受教育者自主選擇的結果,由于一些學生不愿意讀中職而無奈讀中職,有的中職舉辦者辦學的追求是如何利用國家優惠政策牟利,導致部分中職教育空心化,還有的中職打著職教旗號辦普高。 新一輪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需要政府采取現代的治理方式,要聚焦制度改革,給職業教育平等的發展空間,至于學校如何辦學,應按管辦評分離的原則,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如此,學校方可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課程,探索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教的地位和辦學質量才能得到提升,給受教育者提供多樣選擇和多元成才空間。 熊丙奇(上海 學者) |
相關閱讀:
- [ 02-19]北京將全面取消高中擇校生 減少特長生招生比例
- [ 11-21]遼寧八千中職生直通本科院校 15所高校可選
- [ 11-01]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將制定統一的課程質量標準
- [ 05-05]北京今年首次放開異地中考 符合條件可報考規定學校
- [ 02-23]福建省今年中職教育試點中期選拔入讀高職院校
- [ 02-21]25省實施職業學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 最高賠50萬
- [ 02-21]教育部:九省份實現中職教育全部免費
- [ 08-08]漳州中職學校越來越受青睞 實用型技術人才就業前景看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