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接督查、直接曝光。”這是今年3月環保部在部署專項檢查時提出的明確要求。按照這樣的模式,6月25日,《法制日報》記者親歷了環保部環監局、監測司聯合該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華北督查中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首次利用無人機進行環境執法的全過程。(6月30日《法制日報》) 這次大規模航拍共檢查了254家企業。經初步判定,發現疑似存在環境問題的企業64家,主要問題有煙塵超標排放、煙粉塵無組織排放嚴重、脫硫設施及廢水處理設施不正常運行等。另外,還發現部分隱藏在山區的小作坊。這說明,環保部的“不通知地方”執法收獲不小,發現了問題,了解了真相。 執法意義在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發現問題越早,控制的成本也越低。但有些時候,由于執法被事先通知,執法過程是按部就班的查資料、聽匯報、看現場等,最后所檢查到的,往往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 其實,但凡事先通知,所得到的往往是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原因在于被執法的地方負責部門、包括地方領導,為了不影響政績,大都會事先進行“加工”和“包裝”,做得滴水不漏,再為上面的執法檢查設定好線路,甚至于訪問的“群眾”都被精心挑選好了,說什么不說什么,“臺詞”也會事先準備好。這就叫,“執法很嚴肅,迎接執法很認真”。 可見先通知而后行的執法,是難以發現問題、了解到真相的。一次費時、費力、費財的執法,若發現不了問題、了解不到真相,執法檢查就成了“虛耗”。這不僅有害于執法的嚴肅性,也有損于政府的形象,是不契合時代發展趨勢的,不符合社會健康運轉的客觀要求的。更嚴重的是,不利于法治管理、法治建設。 “不調查沒有發言權,不作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同理,沒有正確的執法形式就沒有發言權。環保部在執法中“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接督查、直接曝光”,這就是選擇了一種正確的執法形式。但愿這種執法能產生漣漪效應,形成各級各部門的執法常態。 |
相關閱讀:
- [ 06-30]交警與法院的“執法碰撞”不能自說自話
- [ 06-25]誰妨礙了國土局執法
- [ 06-17]“102次闖王”與“懶政式執法”
- [ 06-14]支持媒體維權,執法和司法要并舉
- [ 06-13]掃黃執法效果如何能更持久
- [ 06-06]突破“彈簧”執法的權力困境
- [ 06-05]文物局阻撓環境執法是個“壞文物”
- [ 06-05]柔性執法的尷尬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