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鄭州空氣污染指數爆表,網友“大花貓”通過網絡發布《致鄭州市長馬懿的公開信》,信中稱“對你和你的政府對霧霾治理非常不滿”。公開信引起廣泛關注。23日,在鄭州市市長馬懿的秘書對新京報回應“罵罵無妨”后,馬懿在鄭州市政府官網發表《致鄭州市民的一封信》,表示公開信對大氣治污建議富有建設性,政府應該認真對待。(11月24日《新京報》) “有霧霾罵市長”可以理解,但必須看到:其一,霧霾是“區域性污染”,一地治理往往難以“獨善其身”,多地攜手才能形成合力。比如,APEC藍得來不易,在APEC期間,北京全市工地停工、車輛單雙號限行、公車停駛70%,燃煤鍋爐改造、老舊機動車淘汰、污染企業退出。同時,河北、天津的貢獻功不可沒。 其二,“有霧霾罵市長”是鄭州市民對鄭州市長的訴求,更是其他地方民眾的公共訴求。治理霧霾應該“大而化之”,強調每個人、每個單位、每個企業都能盡一份力。但公共政策的規范與引導、公共治理的限制與制約、公共服務的兜底與保障,亦必不可少。現實而言,一方面,需要相關方面推動依法治霾成為頂層設計,助推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讓綠色GDP換回藍天;另一方面,必須想方設法在推動剛性執行上下功夫,防止責任落地的虛無化,從立法到規劃、執行、監管、評估,都應做到具體化、精細化。 面對霧霾治理這一公共議題,最終還須“行動見真章”。比如鄭州市長在公開信中回應稱,面對市民訴求將“從現在做起,扎扎實實地推進,盡到政府應有的責任”。如何用行動履行責任?也許網友提出的市區單雙號出行等建議,尚需審慎論證才能推進,但考慮采納諸如“堅決關閉污染企業”“建筑工地無塵管理”等建議,當地完全有能力而且應該盡全力做到。說到底,治理霧霾不能“等風來”,更不能坐等頂層設計;“有霧霾罵市長”只是一個典型性訴求,履行公共責任最終還要體現在每一次“重拳出擊”的具體行動。對普通公眾而言,他們看到、在乎并渴望的,還是每一個蔚藍燦爛的藍天。這無法摻假,更敷衍不來。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