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群眾對政府“治霾不力”的抱怨,現在很多地方的應急措施卻還停留在“建議市民不要外出”的層次。面對重重霧霾,相關部門理應有更加積極的治霾態度,拿出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直面霧霾的挑戰。 霧霾天氣在全國多地持續。相比霧霾的肆虐,近期各地的應急措施則要低調很多。以至于有些地方污染指數都“爆表”了,相應的應急措施還遲遲沒有出臺,一些地方雖然出臺了應急措施,執行效果也并不理想。 霧霾襲擾與應對措施“不合拍”有很多原因,比如天氣狀況復雜多變、應急方案不完善等。但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在于相關部門“等風來”的心態。霧霾的危害不像其他自然災害一樣直接,治理也不會立竿見影,只要“忍兩天”,冷空氣就會到來吹散霧霾。這讓一些地方相關部門有了一種“得過且過”的慵懶,所謂的應急措施條文看似不少,但是真正認真執行的卻很少,霧霾走了一切照舊。 不僅如此,應對霧霾的應急預案一般都需要有氣象、環保、公安、城管等多個部門參與,這里面就存在一個溝通協調的問題。如果相應的協調、監督機制跟不上,應急預案就很容易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落實不到行動中去。一些地方治霾措施推行過程中,甚至出現了“都在管卻都不管”的怪現象。10月份,環保部曾對多地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進行專項督查,就發現了一些地區應急工作還存在形式大于內容,應急機制不協調、不順暢,環保部門“單打獨斗”以及部分應急措施難以落到實處等諸多問題。 面對群眾對政府“治霾不力”的抱怨,現在很多地方的應急措施卻還停留在“建議市民不要外出”的層次。霧霾繞城的問題已經有好幾年了,對于霧霾對健康的危害,市民已經心知肚明,防霾口罩也早就準備好了,這個時候單純的提醒已經遠遠不夠,相關部門應該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改善空氣質量。治理霧霾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徹底解決可能需要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但是再復雜的工程也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現在做起。相關部門如果只是貓在辦公室里等風來,等霧霾消散,所謂的應急預案難免淪為形式。 根據天氣預報,未來幾天還將是霧霾天。面對重重霧霾,相關部門理應有更加積極的治霾態度,拿出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直面霧霾的挑戰。如果一味低調應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僅讓自己在霧霾中迷失方向,也會讓群眾對治霾喪失信心。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