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昨天發布《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按照意見,計入高考的3門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以等級呈現,位次由高到低為A、B、C、D、E。學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分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5個方面。(12月17日 央廣網) 將學生綜合素質納入高考招生范疇,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景之作,也有助于進一步深化落實素質教育。但是,要使“軟評價”真正發揮激勵導向與選拔作用,還必須靠“硬規劃”來助陣。 高考一直被奉為教育“指揮棒”與“風向標”。關于高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掀起教育界的極大關注。兩個《意見》的發布,勢必引起人們對學生“軟實力”的極大關注,這的確是件可喜可賀之事。 但是,“軟評價”也不是無懈可擊的。由于標準難以把握,參照不易確定,量化或等級劃分中對人為因素的依賴過重,很容易滋生“暗箱操作”的空間。因此,要保證評價過程的客觀公正與評價結果的可信度,相關部門必須制定明確可行的操作意見或工作規劃,用這種略帶強制性的硬性力量來督促評價在陽光透明環境下有序開展。 另外,《意見》將許多曾被視為“副課”的內容加了進來,這對培養具有文明高雅的審美與藝術情趣的現代化新人具有重大意義。但是,若無明確適宜的工作細則,嚴密周到的工作規劃來清道護航,這種“軟實力”的評價很可能會流于形式。因為,在以往評價體系的壓迫下,各方精力都用在了學生 “硬實力”的獲取上,突然一下得知“軟實力”也能加分,難免會出現“一邊倒”的沖動。而書與題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任何缺少豐厚知識底蘊的藝術都是缺乏生命力的。 因此,要切實搞好“軟評價”,還必須先做好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思想工作。要讓他們都懂得重視學生“軟實力”的培養并不意味著可偏廢文化課的學習,也非意在鼓勵學生選擇藝體的“捷徑”,而是為了以軟顯硬,以硬助軟,最終使學生成長為“軟硬雙優”、“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
相關閱讀:
- [ 12-18]高考加分取消,特長教育不能取消
- [ 12-18]綜合素質評價入高考還需持謹慎態度
- [ 12-18]“綜合素質”別成另類高考加分
- [ 12-18]將高考加分納入自主招生是改革正道
- [ 12-18]剩余高考加分項也應改革監督機制
- [ 12-10]“衡中模式”是“高考夢工廠”還是“人間煉獄”
- [ 12-01]高考按專業錄取 益處有多少
- [ 11-27]高考應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和學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