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送戲下鄉活動在各地紅火展開。送什么?誰來送?怎么送?群眾有何期盼?百姓是啥感受?各地怎樣創新?1月21日,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廣濟鄉叢林村也熱鬧非凡,200多名村民享受了一場“貼心”的文藝演出。村民張華碧說:“自己點的節目,看起來特別有意思。”(1月25日《人民日報》) 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追求也在逐年提高,按照以前的思維送戲下鄉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就拿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來說吧,收視率也是在逐年下降。如何提高送戲下鄉的質量,提高觀賞性、可看性,就成了各級地方政府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再像過去那樣,三五個宣傳隊員到一個地方往群眾中一坐就可以開一場晚會的時代已經結束。每年老生常談的教育類節目和說理性節目,群眾也看膩了,怎么樣結合基層群眾實際,演出一場讓群眾喜聞樂見又能夠起到教育意義的節目,成為各級文化部門頭疼的問題。 那么應該怎么樣做,才能讓群眾接受我們送戲下鄉的這些節目呢?筆者認為,要編排出讓群眾接受又不覺得膩味的節目,需要做到三多三少。 多貼近群眾少唱些高調。群眾喜歡看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節目,這類節目不但要有喜劇性,更要有教育意義,但不能直白地進行說教,而是要把需要說明的道理融入節目之中,不用去說大道理,讓群眾自己去想自己去分辨。這樣的節目會給人以啟迪,會讓人反復回味其中的道理,也更容易讓人接受,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群眾。如果一味地把道理強調,把是非曲直明擺出來,不但讓人厭惡反感,往往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誰都知道大道理說得有理,但誰又希望別人把自己當作傻瓜來說教? 多些互動少走過場。在有些地方的文化部門,每年也都要送戲下鄉,錢沒少花,但群眾卻并不待見他們,他們自己也覺得心里特委曲。錢花了、戲送了,但群眾并不領情,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與群眾進行的充分互動。每次送戲下鄉,有哪些節目,群眾愛不愛看,沒人管,只是把送戲下鄉當作任務去完成,效果如何無人問津,這樣的演出又有何意義?群眾希望的是什么?是能夠引起他們共鳴的節目,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花瓶花架子。這就需要相關單位在送戲下鄉前要經過充分調研,看這些地方的群眾喜歡看什么類型的節目,能夠根據地方特色多排練一些接近群眾生活的節目,多讓群眾上場講他們自己的故事,少些完成任務走過場式的沒有內涵的演出。這樣群眾才會賣賬。 多些精神食糧少些糟粕低俗。我們提倡多給群眾送些有內涵有意義的好節目,不提倡把低俗的糟粕節目送給基層群眾。我們不否認在有些地方存在著膾炙人口的地方性好節目,但由于其缺少正能量的滲透,在有些節目中出現低俗的糟粕。這就需要當地的文化部門去動腦筋,如何把這些群眾喜歡卻不適合在舞臺上演出的節目改編出來,成為群眾喜歡卻又積極向上能夠上舞臺的好節目。在引進這些節目時,還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防止那些粗制濫造而又低級庸俗的節目混入其中。那些節目雖然可以暫時博得群眾一笑,但不會起到較好的積極的引導作用。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追求也越來越高,怎么樣發揮中華文化的傳承力量,把更多好節目送到群眾面前,使群眾從中感到快樂受到啟發,這才是送戲下鄉的根本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為了完成任務,將送戲下鄉當成走過場,只會使群眾觀眾越來越少,最后主辦方也辦不下去,這不但背離了送戲下鄉的初衷,更會使人民群眾生出反感,最后得不償失。 |
相關閱讀:
- [ 03-26]文化出口要改變“送戲下鄉”的現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