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國內第一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即將出版,預計今秋進入課堂,開展新課程實驗。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學習的《道德經》將原文全本講解。國家級傳統文化課題研究小組秘書長張健表示,傳統文化進入高考是必然趨勢,課題組正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評價與試題類型研究”,探索傳統文化怎樣在高考中體現。 傳統熱已有時日,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嘗試,是當下人們繼續關心的問題。弘揚經典與接續傳統本無爭議,具體方式則出現了各種嘗試與討論,這些年來,粗制濫造的國學培訓,形式主義的誦讀、背詩等等,一度讓“國學”二字污名化,致使傳統與現代被簡單對立,往往變成了非此即彼的關系。惟其如此,傳統文化引入基礎教育,走進課堂,具體方式就需要好好掂量,至少絕不能搞形式主義。 說起來,我們的教育體系確實需要好好思索一番:傳統文化,用知識點、理論框架、分數評判根本無法捉摸,課堂里怎么去教?至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創建以來——不客氣地說,至考試教育發達以來,我們早已摸不到那種“郁郁乎文哉”的古典氛圍,一門課,不去勾選擇題,如何教,怎么學,估計老師們要犯難。編發教材進行課堂教育,其實有很大考驗。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將本民族國家的傳統引入課堂,從國民身份到精神傳統去塑造一代代學生的心智,是普遍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不外乎我們今天所說的傳統文化進課堂,不稀奇。但正是這樣的教育,很多時候,體現于言行的濡染,體現于心性的熏陶,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僅僅是兩個教育身份,更是兩個心靈有直接溝通的人——這種教育可沒有教學大綱。捫心而問,我們離這種教育方式有沒有距離? 傳統進了課堂,就是民族精神譜系構建的開始。這是新課程試驗,與其說是試驗傳統文化通識教材好不好用,不如說是試驗新的教育方式——是那種耳聞目染才能習得一門“學問”的教育方式。確切地說,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要試驗一種全新的“涵養”,傳統的輸入,確實需要摒棄很多功利化的考慮。 目前看來,我們的教育界,已經初步形成了一種共識,即奠定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然而,教育前進的步伐著實不小,有很多教育思路需要變革。考慮傳統文化在我國各個教育階段中長期所處的狀況,一步到位是困難的,從試驗開始,也需要冷靜的觀察,切忌頭腦發熱。 傳統文化教育的本意,絕非只是給學生增添一門應試科目,傳統文化本身也很難通過積極推廣來“速成”。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教育百年樹人功能的一個很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關乎一系列的價值追求和取向。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讓現代人找到生活方式的文化依據,把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沉淀到一言一行中,這注定將是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考驗著我們的決心與耐心。 |
相關閱讀:
- [ 08-06]文化教育也應有 “中國好聲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