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學顯著的特點之一,便是數人同住一宿舍。北大與清華是四人一宿舍,在國內大學中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我分到的宿舍,還算走運,是比較新的一棟——建于1999年。它的配置也堪稱豪華:26平方米的套內面積,比上個學期慘遭拆除的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老宿舍多出10余平方米;帶陽臺,有獨立的盥洗室、衛生間,洗澡也不用風塵仆仆遠赴大澡堂,在樓道里的公共浴室便可解決——算是給女生留了一個優雅的顏面。 然而你永遠不要低估了女生們添置東西的能力。獨立生活的新奇感,和女生天生的購物欲交織在一起,讓剛入校時未飽和或者剛剛飽和的寢室狀況迅速膨脹到過飽和的狀態,此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寢室不像家永遠有吸納的空間,我們擁擠地和物件生活在一起。 同樣擁擠的,還有我們的個人空間。 像研究社會學的老師提到的,國人的個人空間意識尤其不強。我們并不是每一個人生來就有一個自己的獨立房間;到我們成長到需要一個自己的房間時,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在進門前先叩響你的房門;家長的關愛備至也許并未留給我們一個隱私的底線;而在接觸到同齡人之后,我們對同輩的好奇也會讓隱私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我們害怕著隔膜,厭惡著小氣,卻忽略著隱私。 這種情況延伸到了大學。這時的我們雖已成年,卻依然由于特色的住宿安排做著一些幼稚的事情。大一剛進校的時候,宿舍四人由于距離的親密而迅速靠近,一時的諸多出行安排,小到出門吃飯,大到逛街購物,都是四人一同。這種小團體的協同關系從生活中帶入了學業。 由于宿舍由學院安排,同一宿舍的人多是同一學院,大一或大二尚未分專業的時候,需要小組完成的作業多是以宿舍為單位迅速集結。這樣的好處是,方便了交流與溝通;弊端則是,束縛了我們拓展交際圈的能力,也限制了我們和更為合適的同伴組合的能力——親密的距離將我們綁架。 在大一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不是作為獨立的人而行動,而是一個如今看起來越發有些臃腫的四人組合。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完成規定的小組作業——這樣一個看似舒適的小圈子容易讓人形成依賴,放棄一些更為自我的個人層面的選擇。 |
相關閱讀:
- [ 11-03]學生宿舍用電異常不能無解
- [ 09-01]大學生自主選宿舍事關教育公平
- [ 08-25]“縣委宿舍樓”怎成了“棚戶區”
- [ 08-07]星級式學生宿舍背后的教育錯位
- [ 07-25]“燕京學堂”宿舍選址彰顯名校擔當
- [ 06-13]大學宿舍裝空調無需溫情倒逼
- [ 02-18]大學宿舍飲水機投毒案為何又發?
- [ 01-26]女生宿舍可封閉,管理思維應開放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