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互聯網醫療”更需良醫驅逐劣醫
2015-04-14 15:11:1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互聯網醫療能否突破診治禁區一直備受各方關注。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近日明確: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詢。(央廣網4月13日) 因輕信“網絡醫生”而導致患者上當受騙,甚至因不當治療而使得病情惡化,患者蒙受巨大痛苦的案例,的確看得讓人怵目驚心。現實中,所謂“互聯網醫療”的背后實為黑醫院、黑診所,網絡醫療信息平臺被非法違規行醫者濫用甚至當做營銷拉客的通道,更是相當普遍。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互聯網醫療”現象,設置嚴格的規則約束,當然不無必要,禁止互聯網醫學診斷,也未嘗不是出于善意。 不過,假如僅僅是一紙禁令,顯然還并不足夠,也遠未治本。事實上,無論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既然如今早已是網絡時代,患者有需求,首先向萬能的網絡尋求咨詢,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就連資本市場都早已相中了醫療問診習慣改變的這一大趨勢,在網絡問診平臺,移動醫療APP上投下重金,如何讓醫生和醫療服務上網,實現醫療問診的網絡化與移動化,更是市場和資本追逐的下一塊醫療“蛋糕”。 不僅是國內,根據美國一項對全國超過3000人的電話調查性調查,通過網絡獲得健康信息已經成了美國人生活中獲取健康信息途徑的一部分,35%的美國成人說他們曾專門用網絡嘗試著去弄明白是否自己或者他人有身體疾病。當被問到網上信息是否曾促使他們去看醫生時,46%的人給出了肯定答案。對網絡醫生的信任度,超過40%的人說經過健康專業人士證實網絡信息是正確的,還有35%的人根本就沒有進一步征詢專業人士的意見。不難看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對醫療服務環節的滲透與改變,網絡醫生與問診的趨勢其實已不可逆轉。 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當下的“互聯網醫療”亂象,尤其是黑醫院、黑診所在網絡營銷上的先聲奪人,也就很難通過簡單的治理和打擊的方式畢其功于一役。相反,何以“網絡醫生”這一醫療服務領域的“互聯網+”,竟然被黑診所們占了先機,搶了患者,倒是更需反思。可以設想,除了“互聯網醫療”缺乏必要的監管與認證,網絡醫療信息本身的良莠不齊之外,正規醫療機構與醫生在觸網這事兒上的滯后與慢節奏,又何嘗不是將網絡這一便捷的醫患溝通與對接渠道拱手相讓呢?正規而有認證的“互聯網醫療”缺位,其實相當于為黑診所、黑醫生提供了最有利的滋生空間,“互聯網醫療”成為非法違規行醫的潛伏與藏匿之所,也就并不意外了。 基于此,“互聯網醫療”亂象僅僅提醒患者別受騙還不夠,而更需順應公眾求醫問診的需求,讓正規的醫療服務和資深醫生成為“互聯網醫療”的主體,占據患者“網絡尋醫”的入口,從而形成“良醫驅逐劣醫”的良性機制。 |
相關閱讀:
- [ 04-01]“網絡醫生”盛行背后的安全隱憂
- [ 03-31]要明確重復檢查就是過度醫療
- [ 03-27]醫生美國救人國內作何反思
- [ 03-26]“超量獻血”者要感動還是要常識
- [ 03-24]讓鄉村醫生的未來更有保障
- [ 03-17]不必渲染“專職攝影師”之稱
- [ 03-13]整治身邊的腐敗,讓社會輕裝上陣
- [ 03-13]醫生多點執業,僅僅“簡化手續”還不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