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廣州用戶收到了10086發來的短信稱:根據工信部《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的相關要求,您的號碼還沒有進行實名登記,前期已通知您在2015年5月15日前辦理補登記,現延期至5月31日,請盡快攜帶本機SIM卡以及有效身份證原件到服務廳或指定授權網店辦理。記者求證獲知,此事為真。(5月20日南方都市報) 且看資料:僅成立一年多的廣東省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詐騙中心,最近向媒體提供的“戰績”顯示:查獲涉嫌詐騙的電話“黑卡”號碼6024個,由“黑卡”打給深圳市民的騷擾詐騙電話號碼有200多萬個……如果這些數字還算遙遠,那么,就算以去年為例,在高校隨錄取通知書中“夾帶”電話卡的新聞舊聞,何曾禁絕? 理論上說,這是很難理解的事情:2013年9月1日,工信部頒布的《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正式實施,要求用戶在辦理手機卡入網手續時,必須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換言之,實名制是3家基礎運營商都必須完成的制度性功課。但路人皆知的現實是,大量未實名制的號碼流入市場。 “黑卡”橫行,對于運營商來說,無非兩種情況:要么睜一眼閉一眼,要么私下茍且。今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印發《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決定在全國范圍聯合開展為期一年的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關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亦再次重申,“落實手機和網絡實名制”。這固然說明頂層設計對實名制從未忘懷,也側面印證了手機實名制“最后一公里”亂象叢生。 邏輯上說,實名是沒有困難的。運營商的信息系統檢索下資料,就知道哪些卡是“黑”的;賣卡開卡的時候上點心,就不會找不到卡的主人。高科技犯罪的復制卡等姑且不談,明擺著的是,3大基礎運營商在實名執行環節,確實存在牛欄關貓的現象。 眼下要追問的是:還有多少運營商記得實名制?如果總是甩一鞭子走兩步,卡號實名這個規定,什么時候才能走到規范有序的終點呢?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