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擁有7000張床位、被媒體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營收情況而引來各界高度關注,甚至諸多非議。這家公立三級甲等醫院在2014年實現營收75.21億元,日門診量最高達21600人次,為河南同類醫院的4倍。(6月2日 《中國經濟周刊》) “全球最大醫院”是否做到了公益最大化? 所謂的“全球最大醫院”固然有積極的一面,比如,醫院的規模大、床位多、醫療設備先進、醫生醫術高超,給了患者更多優質的醫療資源,改善了患者的治療條件,提升了患者的治療水平,但“全球最大醫院”也有令人堪憂的一面,醫院的營收芝麻開花節節高,從2008年的6.8億元已經快步來到了2014年的75億元。從醫院的角度看,巨量的營收是業績,是好事,但從患者的角度看,醫院迅猛增長的營收則是別扭事、堵心事,因為,醫院的每一筆營收都來源于患者的醫藥費,醫院的營收越高,意味著患者的開支越大,負擔越重。 一家醫院謀求發展壯大,追求上規模、上檔次、上質量,是有進取心的表現,符合發展的規律,理應獲得鼓勵,但救死扶傷的職責決定了醫院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公益性目標,尤其是公立醫院,更應該高度重視公益性目標,醫院不能以自己為主,片面地追求規模效益,或者只追求規模效益,而是應該以患者為主,積極追求公益效益。 筆者想問的是,被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了公益的最大化?是否緩解了看病難的問題,讓患者看病更方便?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貴的問題,讓患者少花錢得實惠?是否積極推行了先診療后付費模式?是否帶動了基層醫院的發展……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前每個科室一般為10至20位醫生的編制,現在多將科室分成數個小科室(如消化科室分為消化一、消化二、消化三等),“每個科室通過多收治病人、增加病床而多獲得的收益,將以獎金的形式按比例返還給科室的醫生,這等于變相鼓勵科室多收病人。”從這一內幕消息中,我們找到了“全球最大醫院”營收連年劇增的一條重要原因,也間接找到了上述“公益性之問”的部分答案。 一家醫院即便發展再快,規模再大,營收再多,數據再華麗,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公益性,如果公益性與醫院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不相匹配,那么,醫院也是跛腳的,發展也是錯軌變味的,數據也是淡然無光的。這一點值得所有的醫院思考和鏡鑒,也應該成為醫院確定發展思路、衡量發展效果的一把尺子。(李英鋒) “全球最大醫院”是公立醫院改革的“硬骨頭” 年營業收入高達75.21億元,如此驚人的數字很難想象竟然來自一家醫院。鄭大一附院的奇跡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醫療行業的巨大經濟利益,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醫療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平衡。 客觀而言,“全球最大醫院“的出現并非醫療之幸,也并非患者之幸。這種”托拉斯“式的擴張盡管可以成就一家醫院,但這也意味著其它醫院的患者減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既有大醫院的醫生水平高,醫療條件好等原因使然,同時也與患者的“大醫院”情結有很大的關系。 “全球最大醫院“現象在國內其他城市同樣存在,我們幾乎在每一個城市都能找到類似鄭大一附院這樣的大醫院,也都會看到人滿為患的場景。如果從醫療市場化的角度看,“全球最大醫院”的存在的確滿足了患者的就醫需求,這一點從“全球最大醫院”的另一個稱號“全世界最大的鄉鎮衛生院”就可見一斑。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這家“全球最大醫院”每年的醫療利潤是多少?之所以這么講,因為誰都知道現在看病貴已經是一個社會頑疾,而75.21億元的醫療收入都是來自那些患者,其中還有一些貧困家庭。 雖然是“全球最大醫院”,但鄭大一附院的醫療水平卻并不是全球最頂尖的,甚至趕不上當地的同類醫院。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最大醫院”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虛名,但在患者“只看貴的”、“不怕花錢”的錯誤邏輯下,“全球最大醫院”卻依然能越辦越紅火。這其實是一種畸形的發展。 我國目前有大約6800家城市公立醫院,這些醫院既是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同時也是醫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對于鄭大一附院這樣的“全球最大醫院”,要想使其在市場化的路上實現公立醫院的回歸,難度可想而知。面對“全球最大醫院”,我們的最大問題不是其存在,而是如何改革,讓其回歸公益屬性,而不僅僅是賺錢的機器。(徐剛) |
相關閱讀:
- [ 06-03]香港全城封堵MERS 入境者檢疫升級進醫院須戴口罩
- [ 06-02]防堵MERS入侵 臺將用“假病人”測醫院防線
- [ 05-31]女子在整形醫院手術后死亡 家屬8小時后接通知
- [ 05-30]老人離世40萬積蓄捐給醫院 手術室以其名字命名
- [ 05-30]印度持續受熱浪侵襲 醫院人滿為患停電缺水嚴重
- [ 05-29]患梅毒女子醫院產女后離開 嬰兒疑遺傳母體梅毒
- [ 05-28]最高檢查河南養老院火災 醫院也有鐵皮泡沫房
- [ 05-26]臺灣醫療機構進駐三亞合作建設三甲標準醫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