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繞不過法律供給。醫療服務之特殊性決定每一次變革都必須得到法律的保障,否則就會糾紛不斷,從而打擊醫療機構積極性以及損害服務質量。 “要不要加藥?”“建議增加藥量從半片增加至一片,每天量血壓,如果還不能降到120左右,到醫院來找我。”這樣的求醫問藥,發生在全國首個移動家庭醫生平臺上,從此小病、慢性病等可足不出戶問診。目前該平臺已在廣州天河區、荔灣區、白云區等上線運行。(見昨日本報) “互聯網+”醫療之后,遠程診斷、移動醫療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美好圖景:普通患者不必到醫院排隊、掛號、候診、看病、取藥,只要端坐家中,通過穿戴設備、互聯網與在線醫生進行即時溝通,將數據傳遞給醫生。醫生作診斷、開藥,通過在線支付(廣州已試水網上購藥刷醫保卡服務),配藥通過快遞直接送到患者家里。甚至于,未來手術也不一定在醫院做,而在獨立的手術中心完成。 看病、買藥足不出戶,想想也是醉了。盡管,商業化的“網絡醫院”發軔已有多年,有些商業醫療網站也已呈較大規模,而納入基層醫療服務大系統的全國首家移動家庭醫生平臺在廣州上線仍具破冰意義,標志著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移動醫療已進入服務老百姓層面。與互聯網能夠提供的相比,移動家庭醫生平臺利用的不算多,目前只限于掛號、問診、轉診、隨訪、健康檔案等服務,處于完善進行時。即便如此,其便利性也將隨著實踐深入而不斷凸顯,如老年病、慢性病管理,這些疾病的患者很多,但病情較穩定、解決方案較簡單,理論上,移動醫療完全可以為此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 傳統行業向互聯網靠攏、轉型,需要不斷進行雙向磨合、調適,商業、金融、教育、娛樂、醫療等概莫能外。與其它行業相比,人命關天的醫療服務彰顯特殊性,與互聯網化合反應過程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傳統醫療講究“望聞問切”,強調坐診醫生的現場診斷,倚重于器械、化驗等技術診斷,移動醫療對傳統醫療的替代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普遍性技術難題的解決程度。技術困境的另一面,對移動醫療服務最為迫切的多半是老年患者、慢性病者,這一群體往往又是互聯網技術的“技盲”,許多老人連智能手機都不會使用,移動家庭醫生平臺服務當慮及這一現實情勢。 醫生始終是醫療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基層醫療機構之所以不受患者待見,多半是醫學人才不足所致。移動家庭醫生平臺,同樣面臨這樣一個重大而復雜的議題:醫生從何而來?就目前情況,高質量的醫學人才永遠是稀缺資源,移動醫療能否擠進這個稀缺市場,從中分得一杯羹?如若過不了這一關,移動醫療前景恐怕不容樂觀,一次兩次得不到滿意服務的患者也會從線上轉到線下,重回大醫院。利用名醫碎片時間,整合、盤活現有資源是一種方式,但潛力畢竟有限,名醫的碎片時間很少,也很珍貴。 移動醫療繞不過的,還有法律供給。醫療服務之特殊性決定,每一次變革都必須得到法律的剛性保障,否則就會糾紛不斷、煩惱不絕,從而打擊醫療機構積極性以及損害服務質量。移動醫療進入一個全新的服務生態,權利與責任呈現多邊、復雜的狀態,醫院、醫生、醫保、網絡、物流、患者等等權利與責任邊界需要重新厘定,法律法規不能長期缺位,要慢慢跟上來。 細節不完美并不妨礙大方向正確性,移動家庭醫生服務平臺上線,開啟移動醫療新時代,邁出第一步,奇跡就會發生。 |
相關閱讀:
- [ 07-28]“網絡尋醫”不妨以“良醫驅逐劣醫”
- [ 07-28]醫生訴苦何以被公眾斥為“撒嬌”
- [ 07-24]大病保險“托底”需市場之手發力
- [ 07-24]大病醫保如何防止災難性醫療支出
- [ 07-09]謹防醫療財政補助變成騙補“唐僧肉”
- [ 07-07]“醫托”坑人,如何醫治
- [ 07-06]兒童醫療要告別“自然生長”模式
- [ 07-03]兒童看病為何這么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