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提及傳統節日,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什么?親友團聚?放假?旅游?每個人的答案或許都不一樣,但以上幾個方面或許幾乎包含了當下絕大多數國人過傳統節日的全部方式。是的,在一個消費主義時代,節日變成消費的狂歡,并不奇怪。然而,過節的方式固然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豐富,但其背后的文化繼承和弘揚,卻不應該被冷落和遺忘。 在這一背景下,由國家網信辦指導,光明網與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聯合開展的“網絡中國節”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的推出,可謂是互聯網+傳統文化的一個生動實踐,既讓人們可以更近距離、更便捷的觸摸與領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核,也是對傳統過節方式的一次現代化改造和豐富。 “網絡中國節”主題活動以傳統節日為主線,通過一系列網絡文化產品,吸引網友廣泛參與。比如此前的“網絡中國節—端午”主題活動中,既包含端午節起源、風俗、文化、詩詞欣賞以及漫畫、圖解。除對端午節知識的介紹外,專題內推出“書說端午”視頻節目,同時約請國學大師、專家學者與大家共聊端午話題。而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網絡中秋節將推出“網絡秋晚”,它是一場融入了古琴彈唱、文學講述和漢服藝術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網絡再現,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憑借網絡傳播,并以“微秋晚”的分段視頻形式呈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形象。 借互聯網的嶄新優勢來重新詮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這個意義上,網絡中國節首先是一次傳統節日與互聯網的創新式“觸電”。傳統文化固然厚重,但“酒香還怕巷子深”,在今天若還只是以靜態的眼光和方式來看待與傳承傳統文化,顯然已經行不通。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農耕社會向消費社會的轉型,大多數傳統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已越來越大。在傳播和推廣上,關鍵要通過合理的載體來拉近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如此才能讓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不至于失去時代感和親近感,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愈發充盈。 互聯網所代表的雖然是新潮、快節奏,但并非與傳統文化不能兼容。必須承認,在今天的互聯網社會,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離不開互聯網的幫助,比如互聯網+傳統文化的模式就是值得探究的路徑。將古典與現代巧妙結合,將厚重的傳統文化資源植入開放的互聯網基因,便成功實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現代轉化。由此,傳統文化對于一般民眾而言,不再是一個陳舊的概念,而是鮮活而近距離的文藝體驗。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深入人心,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插上互聯網翅膀,已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如去年中秋佳節之際,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就組織開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活動;此外,近年來我國文化資源數字化工程也得到整體推進,如今年8月,《菩提清音》全國首家中華優秀經典有聲傳播工程正式啟動,計劃制作十部中華優秀經典網絡有聲讀物。而網絡中國節,將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對傳統節日的新展示和呈現,并將日益深入人心。 互聯網社會的到來已經不可逆轉,傳統文化若能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春風,將厚重的文化傳承植入互聯網的平臺和渠道優勢,定能煥發新的生機。而前不久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提出要把創新精神貫穿創作生產全過程,大力發展網絡文藝。在繁榮網絡文藝的大背景下,傳統文藝其實也可以在其中找尋更多的“靈感”與“時代元素”。 一邊是對傳統節日與文化的傳承,一邊是享受著互聯網時代的便利,將這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從小的方面說,傳統節日的“過法”也因此變得更具文化感和厚重感;大的方面看,亦將對如何保存和創造性的繼承傳統文化帶來更多的可能與啟發。網絡中國節,就此邁出了示范性的一步,必將讓傳統節日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方明)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