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節秸稈焚燒是產糧大省河南每年都會遇到的問題。因秸稈禁燒不力,河南10多個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人被集中約談,國家級貧困縣周口市太康縣更是因此被先期經濟處罰2000萬元。圍繞秸稈焚燒的討論,在微博、微信及其他各種網絡平臺上形成了社會熱點,不少網友表示:對于秸稈焚燒,一味地堵遠遠不夠,如何做好合理疏導,才更加令人期待。(10月14日中國新聞網) 秸稈焚燒因為對大氣嚴重污染,禁燒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因如此,每至糧食豐收季節,主要產糧省份及所轄區域各級政府幾乎是如臨大敵。就禁燒的力度來看,河南不可謂不大,一些基層縣拿出大筆的資金來宣傳焚燒和補貼農民,如,太康縣今年投入近千萬;鎮村干部也是駐村駐戶盯防,然而日防夜防,還是堵不住農民的一把火。這些,充分說明對于秸稈焚燒,單純靠堵作用是式微的。 應該來說,秸稈能夠變廢為寶并不乏認識,秸稈回收加工可制作固體燃料、紙張、化肥、飼料、泡沫劑、乙醇和沼氣等。問題在于秸稈納入綜合利用體系,還需要高昂的成本,這個成本很有可能是最終產品市場價值難以收回的。毫無疑問,這也是市場無法自發參與的根本原因。而整個秸稈綜合處理的利益鏈條中,農民難以獲得現實利益,必然會導致焚燒簡單而便利處理的沖動,畢竟秸稈不及時處理會影響下一季的生產。 秸稈還田,已經提倡了很多年,但更具體的一些鼓勵、引導措施卻仍然模糊,農民沒有真正享受到秸稈禁燒后的實惠。此外,我國尚未出臺系統性的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已出臺的大多是項目制,并非年年都有,且主要圍繞秸稈綜合利用產品,對生產企業給予支持。而在秸稈收儲運、終端產品應用等薄弱環節,還缺乏相應的政策措施,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秸稈焚燒何以禁而不止?歸根到底還是治理缺少系統思維與智慧,重管輕治,不善于用利益機制來化解現實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基于糧食生產安全,還是有效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秸稈焚燒問題,絕對不是產糧地方一家政府的責任,間接受益者都有理由支付一定的成本。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