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次次類似的個案,我們或許應當反思:在尋親與救助之間,究竟是什么原因阻隔了對走失老人或小孩的有效救濟呢? 陜西西安居民郭飛虎的老父親5個月前走失,近日他從媒體刊登的認尸啟事中獲悉,父親已于10月17日病亡。這個結果讓郭飛虎想不通:明明老人被警方發現后送到了救助管理站,又被轉至福利院,可他多次到派出所、救助管理站尋找都得不到任何消息。他更想不通,四肢健全、僅有些老年癡呆的父親,為何會莫名其妙地死亡。 在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中,走失的老人一般都會得到有關部門的妥善安置,家人也能通過公共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很快找回老人。遺憾的是,類似郭先生父親的遭遇近年來并不鮮見,而回顧每一次類似事件的過程,總是充滿了匪夷所思的蹊蹺和難以名狀的苦楚,折射出社會救助過程中的制度和人性之失。 作為未雨綢繆的制度,理應守住救助走失老人的每一道關口。從公安機關發現到移交救助站,再從救助站轉移到福利院,基于尊重生命價值而構建起的制度規范,卻出現了嚴重的疏漏和缺憾。三個部門之間,缺乏完善周密的銜接機制。在各自的制度操作中,更是出現令人難以相信的空轉。例如,聲稱聯網的公安派出所,為何沒能實現信息的互聯互享?郭飛虎多次上門尋父的救助管理站,為何在接收其父后沒有按規定拍照登記?福利院為何偏偏沒有其父的身體檢查記錄? 一系列制度銜接的縫隙及執行中的混亂,客觀上為走失老人得不到及時周到的救助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制度缺損和空轉的背后,真正令人傷感之處還在人性的缺失。基于人性的救助責任,能夠彌補制度的不足,只要老人在走失的每一個環節,能夠遇到足夠有責任心的管理人員,其結果或許就不是這樣。如果派出所找到老人能及時查詢人口失蹤報警,如果救助管理站認真做好拍照登記工作,如果福利院能夠細心照料,如果大家都盡些責……遺憾的是,這么多如果原本是對管理部門的基本責任要求,但當救助人的生命被視為一種繁瑣的工作時,急需救助的生命便很可能在一些人的工作疏忽中消逝。 大而化之的反思制度與人性,并不能解決個案之痛。對于郭飛虎一家而言,老人的亡故還需要更多的事實真相。在“失蹤”的這些天里,老人究竟經歷了什么?為什么老人當天吃飯時“情緒激動”?福利院為何要“讓老人在觀察室內吃飯”?這是不是一種習慣性的“處罰”?所謂的“觀察室”為何沒有監控?這一系列疑問,需要進一步地調查并給出一個客觀公論。而透過一次次類似的個案,我們或許應當反思:在尋親與救助之間,究竟是什么原因阻隔了對走失老人或小孩的有效救濟呢?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