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出游踏青的好時節,但我在公園里見到了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在公園玩,還有學校組織學生出來踏青,走后留下的垃圾沒有清掃干凈。這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文明影響”是最直觀的公民教育,能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地影響孩子。 先說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一個孩子的道德品行和文明素養如何,與其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有著直接的關聯。在踏青、參觀、旅游過程中,家長的行為是否文明有禮,于孩子而言,就是一面鏡子。如果家長有折綠、毀綠等不文明行為,孩子看在眼里,也記在心中。此時,家長就是孩子的文明反面教材。愛綠、護綠,文明踏青,家長不能只說不做“放空炮”,而應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這是最直觀,也是最有效的文明教育。 再說學校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公民教育被長期邊緣化。公民教育不僅教育孩子學習知識,更注重孩子獨立能力、合作能力、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公德意識、文明意識等綜合素質的教育培養。公民教育須從娃娃抓起,孩子的可塑性強,一旦過了寶貴的少年時期,公民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看看現在,車輛不禮讓斑馬線、公共場所吸煙、隨手亂扔垃圾等許多日積月累養成的不文明行為,不正是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公德意識、文明意識的缺失所致嗎?只要做到自律這一條,這些不文明行為也不會養成習慣。從孩子到我們自身,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總是擔心孩子成績不好“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缺失公民教育,盡管不少人成績優秀,贏在“起跑線上”,但長大成人后,卻常常輸在“文明線上”。 可見,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注重公民教育,讓公民教育貫穿孩子的一生。當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公德意識、文明意識從小扎根在孩子心中,長大后的文明行為就能成為一種內心的自律和習慣,也就不會輸在“文明線”上。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