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經典”的背后是文化自覺的缺失
2018-01-29 17:43:5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最近,一段《黃河大合唱》視頻居然被貼上了“搞笑”的標簽在網絡流傳。這是某單位年會上的場景。視頻中,這首抗戰歌曲,被表演者以夸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全程“惡搞”,引得臺下哄笑不斷。這幾年,以另類形式表演的《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公司年會或晚會的熱門節目,甚至還曾被搬上電視熒幕。(1月28日 中國之聲) 《黃河大合唱》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光未然作詞的影響力很大的一部交響樂,它以黃河為背景,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戰斗決心,塑造了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但近期,由綜藝節目、公司年會等惡搞的《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記得曾經有一檔綜藝節目,也對黃河大合唱進行了改編,在一系列娛樂游戲之后,節目嘉賓和合唱團在樂隊伴奏下,一同在黃河邊迎著風聲與浪聲為全國觀眾獻上了一曲《保衛黃河》。黃河的壯闊、歌曲的激揚,給全國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聽覺的雙重盛宴。同樣是改編,一種讓人們重溫了經典,重新體會了當年抗日戰士的英雄氣魄,而另一種像是嘩眾取寵的跳梁小丑,令人不齒。 如今,網絡改編一度盛行,為了傳承經典,很多藝術家都會將藝術進行再創作,把古典元素與現代文化進行融合,在豐富了古典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經典的印象。但是很多人為了博眼球出彩,卻不惜拿一些經典作品“開刀”。對于流行經典,改編后或許讓經典又火了一把,先把侵權放在一邊,只要原作者沒有意見,想必也不會引起人們的爭執。但有些人搬出歷史經典,將其進行娛樂化的篡改,不僅挑戰了群眾的審美底線,也誤導了群眾對歷史的解讀。如果這類戲謔經典的惡搞視頻繼續被廣泛傳播,對年輕一代造成的錯誤引導和對社會風氣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惡劣影響。 經典作品承載著的不僅是藝術家的藝術造詣,更有民族的興衰和榮辱,每個人都應當對歷史懷有起碼的敬意。改編經典未嘗不可,按照現代人的喜好對經典適當改編是一種新詮釋,但改編也要有文化自覺,要在尊重經典的基礎上,將新時代的精神融入歷史的經典,賦予經典更鮮活的內涵。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