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增進超越代際并基于共情的有效溝通,即便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也有利于家庭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近日,一篇《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決裂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熱轉。文章復述了一位兒子寫給父母的萬字長信,痛陳父母從小到大“過度關愛”“肆意操控”,導致自己在心理和生活上遭遇一系列問題。寫信人高考狀元、北大本科生、美國名校研究生等身份,與他同父母走向決裂的結局形成強烈對比,引發輿論熱議。 真相還有待進一步確認,但一封信所引發的輿情,卻促人思考背后的親子關系問題。父母和孩子間發生如此激烈的沖突并不常見,然而,極端個案往往包含共性要素,文中一些細節觸發了不少人的成長記憶。從小到大,幾乎所有衣服都嚴格按父母的喜好和審美來置辦;想學感興趣的東西,父母卻要求學“實用”的東西……在這封長信中,類似親子關系被概括為: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太過強烈,甚至讓子女產生了心理問題。 無論是視為肆意操控,還是視為過度關愛,深層次問題往往在于代際沖突。父母腦海中賴以生存并被認為是普遍正確的生活準則和價值觀念,對不同時代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而言,很可能會水土不服。一旦父母基于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子女,爭吵也就在所難免。“萬言信”提到關于學校的選擇、人生的規劃,乃至委托熟人進行“照顧”反倒成為人際負擔等等,很難通過一面之詞判斷對錯。但信中的親子沖突,很多不一定是“父母與子女的戰爭”,而是代際之間對于世界、對于人生等問題認識差異的體現。 代際沖突幾乎不可避免,如今還有不斷加劇的趨勢。一方面源于社會環境變化,年輕人更加追求個性、崇尚自由,對傳統的由父母主導的家庭關系產生不小沖擊。另一方面,互聯網打開了更加平等開放的交流空間,但由于算法、屏蔽等技術的應用,文化圈層現象愈加顯著,反而在代際之間筑起溝通的高墻。“交流的工具是多了,卻越來越不懂孩子在想些什么。”許多父母心中的困惑,映照著沖突的根源。 如何探索彌合代際沖突的方法?面對極端案例,我們也許無法說服矛盾雙方各退一步;但在更普遍的生活經驗里,父母和子女卻擁有達成和解的廣闊空間。作為父母,應多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涵養循序漸進的耐心,多用引導代替教訓,嘗試理解子女所處的時代環境;作為子女,應在成長的積淀中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愛母愛本身的局限性,包容時代在他們身上刻下的印記……努力增進超越代際并基于共情的有效溝通,即便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也有利于家庭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父母與子女,構成我國家庭結構和倫理關系的核心。不可否認的是,以“孝”為核心要素的中國家庭倫理,不僅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文化根脈,反映著人與人之間關愛、感恩等情感需求,更深刻塑造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氣質。因此,這封信也許會被忘記,但它所帶來的反思卻應該留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