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既要“忙種”也需“忙治”
2025-06-06 10:25:5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今年6月5日是芒種節氣。芒種,是全年中農事活動最為緊張忙碌的時候,此時,不僅忙著搶收,也忙著搶種。 芒種時節,麥浪翻金,秧苗染綠。天地間正上演著一場“收”與“種”的盛大接力。更是值得關注的是,各地不約而同地將農時之“忙”巧妙嫁接于為政之道與人生耕耘,讓“政治農經”與“人生農書”完美結合。 這“農經”第一要義,便是“深耕”勝于“點卯”。農諺云:“麥熟一晌,虎口奪糧。”這份火燒眉毛的緊迫,恰如信仰堅守的分量,容不得半點虛晃。可嘆的是,有些人“信仰田”里,麥穗雖整整齊齊,卻籽粒空癟,磨不出半斤實在的面粉。形式主義的“稗草”若不除盡,再漂亮的“表態麥子”,終歸顆粒無收。真正的深耕,當如老農“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實踐的沃土里深翻一尺,于民情的土壤中細察三寸,讓忠誠的根須汲取真實養分,結出沉甸甸的政治果實。 這“農經”第二要訣,乃是“慢養”優于“速成”。芒種時節,既要搶收,更要細種。農諺警告:“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然而,振興鄉村的產業,絕非棗樹當年還錢那般立竿見影。若干部心中只惦記“速生大棚菜”式的政績幻影,迷戀“立竿見影”的顯赫回報,恐怕結出的只能是些浮華易腐的果子。產業轉型的“板結土”、治理難題的“病蟲害”,無不需“深耕三尺”的韌性與“綠色防控”的智慧。雜交水稻團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干品格,正是“慢養”哲學的精髓:唯有甘當“慢郎中”,耐住寂寞深扎下去,方能換來惠民的真果實。 這“農經”第三心法,貴在“秤準”而非“筐滿”。芒種插秧,農人指尖自有桿無形之秤,講究深淺均勻,疏密得當。基層服務若只滿足于揣著“民生溫度計”走馬觀花,提著“問題采集筐”淺嘗輒止,就如農人只知測量田畝卻不懂秧苗死活——秤星終究是失準的。真正的服務之秤,砝碼應是群眾舒展的笑顏,而非表格里冰冷的數字。俯身做“政策翻譯”,甘當“跑腿兒女”,編制契合民需的“時令菜譜”,讓群眾成為“廚藝裁判”,這些“露天慢養”的功夫,方能在“一畦春韭綠”的細微處滋養真情,于“十里稻花香”的長遠處醞釀真章。 芒種三候,螳螂新生,伯勞初啼,反舌息聲。自然界的此消彼長,無聲講述著生命的節奏與真諦。為政者當懷此農時自覺,在“收”與“種”的永恒循環中校準初心。高考學子奔赴考場,何嘗不是一次人生的“芒種”?多年勤學如春耕夏耘,此刻正待揮鐮收割;而嶄新的人生畫卷,也于此際悄然鋪展,靜待下一季的深耕細作。 大地無言,以豐饒回饋誠實的汗水;民心如鏡,映照出耕耘者的姿態與分量。芒種時節,“忙種”是外在的辛勞,“忙治”則是內在的清醒——懂得深扎、耐得慢養、追求精準,方為不負時令的“上農”之道。期待金秋稻菽翻涌千重浪時,愿每一粒飽滿的收獲都曾深深扎根于真實的大地。(王小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